保健署日前公告民眾「自付差額醫材」將訂定上限,預計8月上路,此消息一出,讓許多醫界人員擔心未來較新、較好的醫材的會退出台灣,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也炮轟,這只是把尖端醫療往外推,讓台灣醫療水準倒退30年。

健保署日前宣布,8大類、352項醫材將訂定民眾自付差額的「天花板價」,只要是同功能、不同廠牌都適用同一上限,如此一來,有高達89%品項會調降費用,雖然,健保署在昨日火速澄清,訂定價格上限只適用於「民眾自付差額特材」,也就是健保給付一部分,超過的部分由民眾自付,並非「全額自費醫材」,但仍引發醫界反彈。

蘇一峰在臉書上炮轟,一個醫療材料常常需要研發10年之久,還要跟食藥署搏鬥才能上市,過程花錢無數,而自費使用者不佔健保資源,只是想自掏腰包享受更好的醫療,這樣有錯嗎?

蘇一峰表示,這樣一來只會把尖端醫療往外推,尖端醫療走出台灣,讓台灣醫療水準倒退20至30年,痛批「作秀做過頭了吧」,蘇一峰更怒轟,台灣醫療人員長久以來的豬隊友就是「健保署」,只是沒想到疫情期間,還能對醫界扯後腿。

不僅是蘇一峰醫師、曾經拍攝過防疫大作戰影片的柚子醫師陳木榮也在臉書上表示,自費醫材的定價,不只在於醫材的功能,各個醫院不同定價是反應倉儲管理、開刀人力使用、以及過期耗損成本,甚至還要考慮醫生的開刀能力,如果完全一樣的醫材,在開刀技術成熟的醫院裡面賣得比較貴,「說真的大部分的人真的願意多花一點錢。」

陳木榮表示,在醫材部分,是不是可以簡單地讓健保歸健保,讓自費醫療市場可以具有反映成本的定價權利,不想多花錢的人可以在健保系統下得到合理的醫材,高標準要求的人可以自行比較醫院、醫師以及價錢之後,由自費市場花錢得到想要的醫材,而不是由健保署統一定價,結果隨著時間過去讓好醫材成本入不敷出而從市場消失。

對於新政策,衛福部長陳時中10日表示,這是站在醫療品質的提升跟保障,民眾就醫權益的立場,兩相權衡討論出來的。新型醫材各有不同的變化,有一些變化在醫療上面是有意義,有一些意義不見得那麼大,所以,根據醫材的功能、效果把它分類分級,對每一類、每一級訂出上限價格,醫院則可根據不同成本價訂定差額負擔,政府仍然會對價格進行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