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武漢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兩岸關係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的變數,從口罩禁出口政策、武漢包機或之後的類包機、台美合作防疫、中配子女的小明事件、WHO與美國的對抗、中國防疫大外宣等,兩岸之間呈現政治感性與防疫理性的碰撞。當前各國聚焦在「防疫工作」的推展,台灣也不例外的傾全力投入疫情部署,成效已獲國際社會的肯定;然而,在現實與理想之間,兩岸之間在過去三個月似乎難以找到突破口的機會。

短期內,兩岸呈現「鬥而不破」的停滯關係,不會急劇轉變更說不上直接對抗的衝突。回顧防疫百日,中共並沒有因為疫情而放緩對台的文攻武嚇,誆稱民進黨政府「以疫謀獨」,並藉由國際代理人WHO總幹事譚德塞欺壓台灣;無奈的是,縱然我政府不挑釁且有所克制,但是中共仍軟土深掘對台威嚇,軍事演練近逼台灣更是加碼上演。近期,傳出中共有意終止兩岸經濟合作、禁MIT產品進口等消息,雖然仍無實據,但顯然兩岸之間埋藏著走向激化對立的引信。

中共可能不會期待蔡總統連任的就職演說

邁入春末夏初的五月,各界都在關注蔡總統連任的就職演說,縱然因為疫情取消典禮的籌辦,但是,文稿中有關兩岸部分的鋪陳內容,會是觀察及判斷兩岸關係未來走向的重要依據。然而,有論者對兩岸前景仍表悲觀,沸沸揚揚認為中共已不再期待台灣的任何說法,更會冷淡看待蔡總統的就職演說,直指兩岸已無法回到2016年「未完成的考卷」的空間;換言之,這樣的觀點判斷520之後的兩岸關係只會更壞,止跌回升的可能性不高,跌停恐是最為保守的狀態。

持平而論,兩岸的未來不見得完全悲觀,但呈現「起伏不定」面貌卻是可以想像。近年來,台灣民眾反中與恐中的意識深化,「堅持守護主權」、「反對一國兩制台灣方案」、「不接受九二共識」已是台灣最大的公約數;就連與中共關係友好的國民黨,黨內都出現反省過去兩岸路線的聲音。北京要透過代理人模式在台替中共擦脂抹粉,更只會讓台灣民眾厭惡中國,認為中共對台「軟硬兼施」是「無差別的對待」,這彷彿觸動了中共的玻璃心,對台政策將可能比過去更為一意孤行。

「經濟窮台」的作法將會更具針對性

兩岸開放交流至今已逾30年,中共對台的政治統戰意念日益增強且未停過,2016年之後更是頻頻出招。其中,經濟上採取強硬的懲台措施,從2016年限制中客來台人數,到2019年8月宣布停發來台自由行簽證,以期台灣社會出現對蔡政府不滿的政治效果;無獨有偶,今年4月更傳出不再續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風聲,可預見的未來,中共利用經濟依賴關係慢慢發酵「溫水煮蛙的窮台效應」,經濟懲台的作為會滾動擴大,要改弦易轍恐怕難度很高。

當然,中共對台「以經促統」也會持續採柔懷之策,2018年的「31項對臺措施」及2019年的「26項對臺措施」便是具體作法,拉攏台灣民眾赴中就學、就業及生活,一改過去「經濟採購」的恩威措施,轉為重視「引進來(用腳投票)」、「吸納同化」的主導戰術。不僅如此,有台商指出中共當局正在研擬新的對台政策,不再「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將「台灣人」區別為「在中國的」與「在台灣的」差別,並對其採取不同的待遇,顯然走向針對性的政治意圖相當明顯。

差別對待、文攻武嚇 擴大「政治窮台」的效應

中共的「窮台戰略」不只經濟更是全面,且落實在對台政治操作的調整上,過去「藍綠差別對待」的統戰分化作法將會升級,由於2018年藍營地方執政縣市已倍增,讓「政治正確」的地方縣市扮演推進兩岸交流的配角,將會是中共對台測試「地方包圍中央」的試金石,是否會影響其他非藍營縣市的態度?值得後續關注。此外,重視台灣親中團體對社會基層的影響力,日前統促黨總裁在大學演講的風波便是一例,中共對台滲透的手法將會更為細緻綿密。

「外交窮台」也是中共打壓台灣國際空間的主要目的,範圍從小到要求國際企業矮化對台灣的稱呼,大至「斷交威懾」讓台灣逐步零邦交。近日,荷蘭駐台機構更名,中國立馬嚴正交涉,並對其威脅外交、貿易等報復,以及日前剛出爐的WHO疫情報告,內文把台灣列入中國的一省,國際舞台上,中國絲毫不會鬆懈對台封鎖、打壓的機會。同時,軍事上的威嚇更是永無寧日,放任將領對外發表「武統」言論,以達到「威嚇而不易戰、擴大心理壓力」的作用。

近期有兩個面向可以觀察,首先,2021年是中共「建黨一百年」(第一個一百年),此之前對台政策勢必日益強硬,畢竟習近平必須權力維穩的前提下,對內展現在2049年中共「建政一百年」(第二個一百年)完成統一的具體規劃;其次,中國全國兩會確定於5月22日召開,是近期中共最重要的政治議程,其中對台論述是會強調「擴大防獨是為了促統」的意志?以及採行「硬的不輕易退縮、軟的更具針對性」的兩手策略?這將反應了中共當局對520就職演說的解讀。

作者》吳瑟致  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

(本文獲央廣受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