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疫情全球延燒!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團隊公佈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疫苗問世前「保持社交距離」恐將持續至2022年,且即使新冠肺炎被明顯消除,也很難做到剷草除根,2024年或許還會捲土重來,並透過「SEIRS」模型,得出5大新冠病毒大流行後的傳播動態。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一般醫學科主治醫師吳昌騰在「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粉絲專頁引述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團隊的最新研究《Projecting the transmission dynamics of SARS-CoV-2 through the postpandemic period》。
在特效藥和疫苗問世之前,「追蹤接觸者」、「隔離」和「保持社交距離」這種投入巨大且影響經濟社會運行的方法,仍將是主要的應對方法,而且,即使新冠肺炎被明顯消除,也很難做到剷草除根,2024年或許還會捲土重來。
吳昌騰表示,哈佛大學專家們根據經驗推測,新冠病毒大流行和大流行之後的傳播動態,將取決於傳播程度的季節性變化、免疫持續時間、新冠病毒與其他冠狀病毒的交叉免疫程度,以及控制措施的強度和時間,並建立「SEIRS」模型,得出5大結論:
一、一年中的任何時間,新冠病毒都可以增殖。
二、如果人體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並非永久性,那麼新冠病毒或將定期循環暴發。如果是短期免疫(約40週),則會每年暴發一次;如果是長期免疫(兩年),則會兩年暴發一次;如果是永久免疫,在一次暴發後,新冠病毒可能會消失5年或數年。
三、傳播的季節性變化,導致在流行早期發病率峰值較低,但冬季反覆暴發的概率較大。
四、新冠病毒與其他β冠狀病毒的交叉免疫效價較低,可能會使新冠病毒貌似消失,但幾年後又會捲土重來。
五、在所有模擬的場景下,一旦「社交隔離」措施解除,感染都會重新出現。
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認為,從現在直到2022年,都可能需要保持隔離措施,除非危重症照護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或者疫苗問世,研究團隊也認為,對人群展開血清學研究也非常重要,這可以幫助我們得到「免疫力的持續時間」和「無症狀感染者佔的比例」這兩個關鍵數據,有助於更好預測新冠病毒大流行後的動態。
吳昌騰也提醒民眾,大家還是要乖乖地繼續保持社交距離,台灣繼續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