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詩人楊牧今(13)日於台北國泰醫院離世,享壽80歲。具有多重身分的他除了寫詩、散文,同時也是評論、翻譯家,並嘗試以詩介入社會。

和已故知名詩人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一樣,楊牧除了創作詩、散文外,也擅長評論、翻譯,但他和同時期的知名作家和詩人不同,他是在台灣花蓮出生的,而非自中國來台。

楊牧曾任教於香港科技大學,並批評港式專欄文章,認為「文學創作不應該受限制,受限制的框框在中國文化上說有點接近八股文,自明以後,八股把中國讀書人統統搞到精神萎靡,既沒有創作的自由,也不想得到自由」,他不忍心朋友或後輩受制這些框架。

楊牧反對「我手寫我口」,而是「應寫我口精約提鍊的刻意語言,否則廢話連篇,言不及義,白則白矣,散則散矣,何文之有?」他的散文一大特色是「追求音樂性」,並會運用詩歌創作的特點,將其融進散文中,讓散文具備詩的風采和氣質。

除了「追求音樂性」外,楊牧創作的風格也相當注重意象的掌握,在意象的建構,不以文學語言的巧飾自滿,而是進一步通過語言符號的多重指涉抓攫歷史和時代的意象。

若從表象上看其創作,會發現他維持一貫的抒情風格和浪漫主義的書寫調子,但若從深層結構中來看,則流動著他的知性思慮與現實主義的批判參與情懷。因為很少有人可以同時將這兩點融入在一起,因此楊牧的作品多被認為較為難懂,不過這也是他在台灣當代文學中難得的存在。

楊牧曾寫下:「我把你放在溫暖的湖面,讓風朗誦」,這樣讓風聲輕吟湖水的溫醇詩句,從今天之後,已成絕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