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歐睿國際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巧克力市值高達1075億美元,台灣更已達到88億新台幣,且台灣一年可吃掉1萬1800公噸的巧克力,相當於2360頭成年非洲雄象的重量。在人均消費量上,平均每個台灣人一年吃掉0.5公斤巧克力產品,在全球排名第60名,顯示台灣整體市場其實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你愛吃巧克力嗎?它是不少人佳節送禮的首選、也是療癒人心的甜食,對一些人而言更是每天都要吃的必需品。根據全球市調公司歐睿國際(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一片片巧克力堆疊起來,竟然創造出1075億美元的商機!

即使是小小的台灣,巧克力的市場也達到88億新台幣。雖然整體消費量從2017年起至2019年持平,但台灣一年仍然吃掉了1萬1800公噸的巧克力,相當於2360頭成年非洲雄象(約5公噸)的重量!

融入台灣人生活至少50年!88億巧克力市場,要什麼都有!

根據《食力》2020年「迷惑人心的魔法食物!你被『巧克力』迷倒的原因是什麼?」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96.5%的受訪者喜歡吃巧克力,且因應不同的情境,如送禮、生理期或日常生活中當零嘴享用,顯示巧克力已經完全融入每個人的日常。

巧克力傳入台灣的時間點並無明確記載,不過可以確定二戰後國內就有巧克力進口,只是由於國民政府嚴格管制,巧克力仍屬於高價的舶來品,沒有在一般老百姓中流行起來。直到1970年,台灣政府全面開放可可原料和巧克力進口後,宏亞、滋露等國內食品公司成立並開始推出自產的巧克力產品,價格低、容易取得的本土巧克力陸續出現,才更擴大了市場。

1980年代,國外巧克力大廠如「費列羅(Ferrero)」、「明治」等也開始爭相進入台灣市場。2009年起,7-11率先以超商業者之姿開始舉辦「世界巧克力大賞」,把更多元類型的異國巧克力帶入,消費者不再只能像以往只能出國購買伴手禮,能更輕易購買到多國產品。小小的台灣,巧克力品牌因此百花齊放,幾乎所有叫得出名字的國際巧克力品牌,這裏都買得到。國際與本土、平價與精品、工業化產製與手工製作,相互交織成今日多元化、價值88億元的台灣巧克力產業。

精品巧克力風潮崛起!巧克力市場朝向高單價發展

有趣的是,根據歐睿國際的數據,台灣巧克力市場規模從2017年的83.6億成長至2019年的88億,但整體的巧克力消費量卻保持在1萬1800公噸,說明台灣整體巧克力市場已經朝高單價發展,巧克力越來越貴了。

除了受到巧克力原料「可可」產量與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外,巧克力市場朝高單價發展更是因為受到「精品巧克力」風潮的影響。巧克力的世界存在3波浪潮,第一波浪潮巧克力仍然只是飲品、直到第二波浪潮在工業革命時代,隨著機械與技術的演進才發展出今日的固體狀巧克力。後來,在精品咖啡風潮的影響下,巧克力也開始出現精品化。這些精品巧克力與過往工業化大量生產、採用大宗物資原料、價格較便宜的平價巧克力不同,多為小量生產、手工製作,從原料開始嚴格挑選,甚至出現了「Bean to Bar(從可可豆到巧克力塊)」的形式。

約在2003年時,比利時的「GODIVA」來台,拉高巧克力市場售價。同時,也有許多本土精品巧克力品牌紛紛湧現,例如2006年成立,以「18度C巧克力工房」成名、位於南投的台灣精品巧克力專賣店先驅者「Feeling18」。屏東縣更是自2010年第一個使用在地可可製成巧克力的品牌「邱氏巧克力」成立後,短短10年湧現出至少30個精品巧克力品牌,更發展出全球少見的「Tree to Bar(從可可樹到巧克力塊)」模式,從可可樹的種植、到巧克力的生產一手包辦。

台灣人平均一年只吃42顆巧克力
與瑞士、愛爾蘭等消費大國相比,還有很大成長空間!

不過雖然市場規模已經達到88億元,台灣巧克力市場其實還存在很大的成長空間,因為跟真正的巧克力消費大國比起來,台灣的消費量真的是大巫見小巫。根據歐睿國際統計,全球最大巧克力消費國是美國,2019年消費了139.44萬公噸的巧克力製品,而台灣僅1.8萬公噸。

若以人均消費量來說,全球最愛吃巧克力的國家非瑞士莫屬!瑞士之所以成為巧克力消費大國,是因為它是全球最早發展巧克力工藝的國家之一,歷史將近150年。2019年,每個瑞士人平均吃掉了8.4公斤的巧克力產品,相當於672顆「金莎巧克力」(每顆約12.5公克)。反觀台灣,2019年人均消費量連1公斤也不到,僅0.5公斤,只相當於42顆金莎巧克力,平均每8天才吃一顆。

由此可見,台灣巧克力市場還可以算是剛起步不久,仍然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