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內選舉落幕,有黨員無奈,過去奠基國民黨的「資產」連在黨內選舉都成了「包袱」。回顧選舉過程,不論是黨主席選舉發現人頭黨員,或中常委改選的換票聯盟,黨內陋習依然浮現,創下史上最低投票率,國民黨不能只怪疫情,而是國民黨真的病入膏肓,儘管由中生代立委江啟臣壓倒性贏得黨主席,看似出現世代交替曙光,但仍不容樂觀。

大選再度慘敗後的國民黨百廢待興,但敗選將近2個月來,對外論述進退失據、內部紛擾不斷,國民黨還是不斷失分。面對黨的下一步,不少地方民代、黨員期許黨的改革大破大立,但從長年詬病的老問題再度影響選舉結果的情況來看,國民黨並沒有展現願意跨出同溫層的足夠誠意。

從做為黨決策核心的中常委改選這次共48人參選搶32席。表面看來,雖有31人為新登記參選,其中不乏王欣儀、陳炳甫等有民意基礎的地方民代參選,但黨內選舉再度出現「換票聯盟」、黃復興體系配票等陋習的運作,不免讓人搖頭,17名爭取連任的中常委中,多達16名連任,最後具民意基礎的比例也並未過半。

這歸因於國民黨中常委選舉仍採「無記名限制連記制」,由黨代表具有投票資格、一張選票可投給16名候選人。因此過往握有數十名黨代表的候選人會組成互相拉抬的換票聯盟,運作後的當選機率高達9成,使得國民黨中常會長期被換票聯盟甚至賣票行為把持;細看這次中常委參選名單就可發現,換票聯盟的「組頭」還在那裡。

其實國民黨深知,要重拾選民信任,需多讓具有民意基礎的民代進入黨決策核心,多反映地方真實意見;郝龍斌也公開建議過,中常委應改為全體黨員直選,且須有半數以上席次,要至少擔任過縣市議員以上公職的洗禮。

諷刺的是,儘管從馬英九時期就口口聲聲喊著要去除「換票聯盟」、儘管國民黨中央還是有要求地方黨部加強中常委選風監控,這次選舉間的「賄聲賄影」,終究讓外界對國民黨的改革決心打上問號。

在投票過程中,一名首次登記的候選人大早站在投開票門口逢人就握手拉票。他說,他沒有「換」,因為他相信再度敗選後,黨員會有自覺不能再這樣下去。但晚間的開票後,這位候選人並沒有當選,而掌握地方派系的謝衣鳳、徐榛蔚等人一如預期獲得高票。

這次黨內選舉後,國民黨中央還是有表現突出的新面孔進入,從郝龍斌得票出乎意料的低,而江啟臣高得票率當選,可看出基層黨員也期許國民黨改頭換面。韓國瑜失利後,國民黨不敢再期待靠著一名中興之主就能一人救全黨,但江啟臣畢竟是從史上最冷選舉中出線,黨務歷練的不足能否鎮住山頭、能否站穩陣腳還是問題,何況掌權僅1年多就得面臨下一次改選。

國民黨是百年老政黨,老的不只是黨齡更不只是黨員年齡,國民黨連思維、運作都老化,要怎麼拖著包袱與世代接軌是一大難題,如何重構兩岸論述、如何打破醬缸文化、如何扭轉年輕世代就是「討厭國民黨」的印象也都是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