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民主黨初選中領先態勢日益明顯的桑德斯(Bernie Sanders)稍早表態,如果他當選,會在中國侵略台灣時出兵干預。消息傳出,引發中方跳腳。事實上,這種「戰略清晰」(Strategic Clarity)已經逐漸取代長久以來的「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成為美國國安界對台海的主流見解。專門報導美國國防和國家安全事務的網站Defense One今天便刊登喬治·梅森大學沙爾政策與政府學院的助理教授洪澤克(Michael Hunzeker)的文章,對台灣採取更加明確的政策。

洪澤克認同桑德斯的發言,並認為華府長期以來的「戰略模糊」政策越來越有可能產生反效果,想要阻止危機卻反而助長危機。現在該是華府重新評估、重新定義和闡明其對台灣承諾的時候了。

洪澤克指出,「戰略模糊」在過去賦予了美國靈活性。當年在台灣執政的國民黨追求統一,即便在台灣民主化之後亦然。這使得長期欠缺武統台灣實力的中國有理由保持耐心。

然而,近來台灣海峽兩岸的不確定性已逐漸明朗化。在中國,習近平成為毛澤東以來最強勢的領導人。台海軍事失衡對中國有利,習近平也一再警告國內外人士:台灣問題「不應世代相傳」。

台灣則出現日益強化的自我認同。民意測驗顯示,台灣目前有超過一半的人認為自己只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也不是又當中國人又當台灣人)。身分認同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趨於鞏固,很難相信台灣會在不久的將來自願服從中國。

在中國與台灣都變得越來越強硬時,美國的情況卻使海峽兩岸都懷疑「戰略模糊」是否只是空洞的掩飾。美國政治光譜各邊的選民都不滿意自己國家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川普(Donald Trump)和桑德斯雖然立場不同,也都主張優先處理內政問題再來面對國外的挑戰。過去20年來的軍事行動也使美國的軍事優勢相對下降,並產生了疲勞感和戰略干擾。

這些趨勢顯示,如今「戰略模糊」的成本和風險大於利益。 也許「戰略模糊」仍然可以阻止台北追求獨立。 但是,僅憑中國的軍事力量就足以約束台灣。 「戰略模糊」也確實給了美國在危機中的選擇權。 然而,威懾的邏輯告訴我們,只把一隻腳伸出大門並不會阻止您的對手,反而會使他們更加膽大。

洪澤克說,可能會變得更糟。美國的「戰略模糊」似乎已經在鼓勵中國人對台灣的自信和侵略。如果不能澄清華盛頓承諾的真實深度(或缺乏承諾),就會增加發生戰爭的風險。

因此,現在是從「戰略模糊」轉到「戰略清晰」的時候了。如此重大的決定需要由民選產生的最高權力當局進行認真的審議。洪澤克指出,美國現行的「戰略模糊」政策正在迅速失去維持兩岸現狀的能力。

洪澤克在結論中說,以往「戰略模糊」之所以正確,是因為台灣和中國都充滿不確定性;如今,不確定性消失了,問題已經改變,美國的答案也必須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