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不僅已經成為日本在位最久的首相,他更雄心勃勃要留下他個人的歷史地位。安倍在創下新里程碑後,權力地位仍穩固,日本在野黨也依然分裂,安倍的任期至少會到2021年9月,由於自民黨內檯面上尚未見到強而有力的接班人,甚至有呼聲要安倍再當一任黨魁。明年的東京奥運,是安倍成為國際舞台主角的重要盛事,也是驗收他外交政績的重大時刻。在此之前,他致力經營與美國總統川普的私人關係,更利用美中權力競逐,巧妙地擴展日本與亞太鄰近國家關係。

本週安倍就訪問中國,除了再次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確認明年春天習近平首次前往日本進行國是訪問,引發輿論關切屆時日中會否簽署「第五份政治文件」的傳聞。安倍隨後也在成都與李克強以及韓國大統領文在寅舉行日中韓三邊峰會,鋪陳三國自由貿易協議的談判進程。若再加上日本已站穩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CEP)地位,日本對東協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左)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談。

正當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與美國的「印度太平洋戰略」在東協這個巨大場與戰略據點抗衡之際,日本的角色卻常被忽略,又或者是日本刻意低調的擴張其對東協的經貿與政治投資。其實安倍的外交野心十足,只是比起他第一次擔任首相時的莽撞與欠缺經驗,二次安倍內閣展現更多的耐心與外交手腕,並且聰明地運用美中矛盾,左手拉攏川普,右手改善與習近平的緊張關係。日本在亞太地區的政經與軍事實力,也讓川普不致過於小看,習近平也得與安倍由「敵人轉為朋友」,來稀釋川普的壓力。

即使在美中角力與貿易大戰開啟前,日本早已是東南亞最主要的基礎建設與開發計劃的提供者。而當東協成員被迫必須在美、中兩強之間選邊站時,日本也剛好成為東協另一個穩健的選項。自二戰之後,日本政府透過開發援助、與基礎建設與生產投資,已經成為包括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和菲律賓等國家的工業化成長引擎。

中國的崛起固然讓日本在東協國家的貿易與投資受到衝擊,但近年來快速復甦。關鍵在於日本採取分散風險策略,選定越南與印尼這兩個新興成長與具備豐沛人口紅利的市場進行加碼投資。此外,日本選擇不與中國主導的「一帶一路」計劃直接衝撞與競爭,反而選擇性的參與,同時在外界對於「一帶一路」背後衍生出的不透明性、貪腐與債務陷阱等質疑日增之際,用自身較為透明與公平的開發計劃,讓東協國家有更好的選擇。

第35屆東協峰會及相關會議11月2日到4日登場。

由日本在東協所支持並推動的開發計劃金額就高達三千六百七十億美元,高於中國投資的兩千五百五十億美元。特別在越南,日本投資74個開發計劃,總值兩千億美元,包含河內到胡志明市的高速鐵路基礎建設工程。即使是在東協已開發國家的新加坡,日本也投資24項大型計劃,規模是中國的兩倍。在人口與市場潛能最大的印尼,日本的投資也與中國不相上下。

重新回鍋首相職務的馬來西亞總理馬哈帝,一度否決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認為將置馬國於債務陷阱,因此也更歡迎日本的投資。菲律賓總統杜特蒂積極經營與中國關係,但北京對菲律賓的承諾往往無法及時到位,也讓菲國視日本為更具保障性的另一外來開發投夥伴。日本就參與杜特蒂最重視的基礎建設計劃,包括馬尼拉的捷運工程與南北向的通勤鐵道設施。

日本開發計劃與基礎建設較具透明性、貸款也合理、工程品質佳、興建進度準時、符合國際標準等因素,都遠勝中國,也讓日本成為東協國家在美、中兩強之間更信任的夥伴。這背後自然也強化了日本在東協的戰略與安全角色。尤其當中國與部分東協國家陷入南海領土主權爭端時,日本也藉此拓展與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等國的海事安全協助,提供海岸巡防隊與海事安全能力的提升。

「里賈納號」日前在南中國海與日本海上自衛隊準航母「出雲號」、驅逐艦「村雨號」、「曙號」進行海上聯合訓練。

尤有甚者,日本對東協國家強化經貿關係之餘,也積極參與川普政府推動的「印太戰略」。「印太戰略」的戰略構想原本就源自於安倍第一次擔任首相時提出的「鑽石戰略」,意即強化美國、日本、印度和澳洲這四個亞太安全強權的四邊關修,來制衡中國的崛起。但當時被北京批判為安倍在搞亞洲的「小北約」,而且時任美國總統的小布希也需要中國合作,共同對抗國際恐佈主義,結果不了了之。

如今川普重新包裝後提出的「印太戰略」,自然符合日本的戰略利益。只不過美中歧見的衝突更形檯面化,日本、印度和澳洲都選擇在軍事安全上,低調配合美國,但不公開挑戰中國。在經貿投資方面,則是利用美中貿易戰打得火熱之際,採行分散市場策略,強化對東協市場的投資佈局。這其中又以日本最為積極,成果也最豐富。未來安倍的歷史地位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