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年逾3萬人發生腦中風,其中半數患者因此失能,更有1/3人因此喪命,台灣腦中風學會今(21)日表示,「送醫時間」是腦中風救治的關鍵,然而台灣民眾多半對中風症狀認知不足、或選擇錯誤的就醫途徑,時常延誤治療時間,導致台灣腦中風患者平均送醫時間高出標準1倍,偏遠地區甚至最高耗時34小時。

據統計,台灣因腦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數自97年10,663位上升至107年11,520位,並連續多年蟬聯台灣十大死因,並造成不少成人失能,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鄭建興表示,腦中風多半好發於60-70歲的熟齡族,但隨著飲食、生活型態的改變,患者中已近2成為年輕型族群。

腦中風學會指出,台灣患者7成5以上是因頭顱內或頸部的血管阻塞不通,造成缺血性中風,缺血性中風為動脈供應腦部血液突然阻塞,使腦部對應部位的細胞突然短暫缺氧,一旦栓塞移除或溶解,供血恢復正常,腦部功能也會恢復。

而目前的治療方式中,「靜脈血栓溶解劑」為臨床上具即時性和可行性高的治療選擇,根據國際治療指引建議,腦中風於症狀發生後最慢應於4.5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然而台灣民眾多半對中風症狀認知不足、或選擇錯誤的就醫途徑,時常延誤治療時間,導致台灣平均送醫時間卻高出標準1倍,甚至偏遠地區最高更耗時34小時。

對此,台灣腦中風學會今(108)年與各縣市政府、局處合作,推廣在地化腦中風衛教、制定腦中風送醫評估指標,並培養高級救護員(EMT),使救護員在救護車抵達後立即進行救治,爭取最佳救治時間。

除此之外,根據疾管署資料,若要預防腦中風,有6個原則民眾可從日常生活中做起,包含掌握三高關鍵數字、保持健康體重並維持健康飲食、養成規律運動、少碰菸酒、並定期執行健康檢查。

國健署更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服務內容包括血壓、血糖、血脂、BMI、腰圍、等心臟病重要危險因子的檢查,呼籲民眾善加利用此服務,及早發現身體異常,調整不良生活習慣及控制三高等危險因子,遠離疾病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