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近年來,大家漸漸認同「高情商(EQ)比高智商(IQ)來得更重要」這句話,也有很多家長想知道怎麼養出高情商的孩子。

這讓我想起學姊曾在臉書上分享,她說週日晚上在兒子面前跟先生哀號:「明天又要上班了,好不想上班喔」,沒想到兒子一臉認真的說:「媽媽,我知道你累累想在家休息,可是沒辦法耶,你不去上班,我也沒辦法在家陪你喔。但如果你去上班的話,可以帶著熊熊去陪你,然後還可以想我一下下。」

我看著分享,心裡感覺好溫暖,是什麼樣的情緒教育,可以讓孩子講出這麼溫暖的話,因為這段對話包含三個非常棒的元素:

1. 同理(我知道你⋯)

2. 設定界線(可是沒辦法,因為⋯)

3. 提供情緒因應的方法(你可以試試看⋯)

這些元素說起來很容易,要做到卻不是這麼容易。舉例來說,我曾經在餐廳看到一家人的互動是這樣的:父母在討論要點什麼餐,孩子在旁邊一直拉媽媽的手「媽媽、媽媽、媽媽、(突然大叫)媽媽」,這時,媽媽也用非常大的音量回答「叫那麼大聲幹嘛啦,沒看到我們在講話嗎?」孩子當下就哭了,父母忙完還得辛苦的安撫和善後,大家心裡都不好受。從這裡例子來看,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1. 首先,請試著思考孩子怎麼了(他為什麼會做出這些行為),幫忙他說出感受(如:你是覺得在旁邊等很無聊嗎)

2. 接著,如果你有困難,或有規範希望孩子遵守,請用溫和而堅定的態度表達(如:但是媽媽在講話的時候沒辦法分心,請你等等)

3. 最後(也最容易被忽略的),請幫忙孩子想出因應情緒的方法,幫忙他渡過不舒服的時刻(如:你覺得無聊的話,先在旁邊畫畫好嗎)。

當然,這個過程不會一次成功,也不會一路順遂。很多家長都知道要對孩子有耐心,但事情發生的當下自己也有情緒,很難和孩子好好溝通。確實,與孩子互動常會在挫折跟崩潰裡無限循環,但我們比孩子更有機會、有能力示範如何清楚的表達情緒,需要反覆的練習。試試看在情緒爆炸前先做三次深呼吸吧,跟孩子一起練習「情緒好好說」。

文:張哲虹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 臨床心理師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

張哲虹臨床心理師。   圖:張哲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