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歲伍阿姨年輕時飲食不均衡,使得慢性疾病纏身,長期服用多種藥物,也有洗腎治療,半年前雙側手指疼痛、發黑且冰冷,導致生活無法自理,也不敢出門,怕「黑豆乾手指」嚇到人,赴醫檢查確診為「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左手指嚴重壞死,無法完全恢復,透過「導管周邊血管成形術」打通血管,阿姨逐漸找回手指觸感溫度,也免除截肢命運。

伍阿姨表示,年輕飲食大魚大肉,長期下來除罹患三高,更需要洗腎治療,一年前曾因腳痛就醫,治療後以為沒事,沒想到過不久,手指就感到異常疼痛,起初不以為意,以止痛藥炙痛,直到雙手逐漸發黑、變得冰冷、疼痛頻率變高,才趕緊就醫。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檢查室主任張育晟表示,伍阿姨本身為糖尿病及末期腎病患者,因長期洗腎,導致血液循環差,造成血液供應遠端組織的養分和氧氣不足,手指才會出現發黑疼痛的症狀,進一步檢查後,發現雙手尺動脈及橈動脈血管多處狹窄和阻塞合併嚴重鈣化,透過「導管周邊血管成形術」治療,免除截肢命運。

張育晟指出,台灣洗腎病人罹患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盛行率約17至48%,多發生在下肢,常合併嚴重的血管鈣化,初期無症狀,但當休息時四肢末梢產生疼痛,代表病程已進入中晚期,若不積極治療,恐會組織潰傷或壞死,常常只能截肢避免感染敗血症。

張育晟說,周邊動脈阻塞性為動脈粥狀硬化所致,好發於中老年人,患有三高、抽菸、慢性腎病變、肥胖、家族史的民眾亦是高危險群。他提醒,上述民眾應特別留意四肢變化,若出現缺血性疼痛、感覺異常、溫度改變等症狀,初期可透過藥物治療,若已出現休息痛、肢體末梢發黑,卻又延誤治療,恐會增加治療及恢復上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