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艾,父母是上班族,有一個差十歲的弟弟,家人關係不錯。然而,弟弟青春期的到來讓我們家產生巨變。我跟弟弟道早安,他伸出中指回應、弟弟擅自幫家人取英文名字,「碧曲」、「法克紆」、「雅格莉」、平日聊天中出現很多問候親戚的三字問候語等等。我覺得我弟弟可能被附身了,弟弟變成不是我認識的弟弟了!

父母和我開始跟他柔性勸導,他充分展現右耳進,左耳出的功夫。憤怒的我們採取口水攻擊,「我是你爸/媽,你怎麼這樣跟我說話」、「你說再說一次試看看!」、「你書都讀到哪裡去了!」,無奈弟弟是辯論社的,我們慘敗。再接再厲,進行經濟制裁,出言不遜就扣零用錢,弟弟不相信我們會斷他生計,他只收斂一星期。改打網路戰,管制其上網時間,弟弟請高手破解密碼。文的行不通,只好上演全武行,兩敗俱傷。最後,我們只能…冷戰。

我還是懷疑弟弟可能被附身了,我開始默默觀察他的一言一行,暫時拿掉憤怒與先入為主的想法,改以好奇的態度,客觀的眼光去觀察他,我有了新發現!我發現弟弟和同學聊天時雙方都會不時冒出之前聽到的英文與問候語,例如:「你在幹麼啊?干」、「干,你要去看電影嗎?」,詢問其他有青少年的親友,發現他們家中的青少年也不時將這些話語掛在嘴邊。在一次溫和對話下,弟弟坦承那些令我們抓狂的英文與問候語,是他跟同學之間常用的慣用語,功能可能如同啊、喔等語助詞,並不等同那些詞彙原先代表的意思。

了解事實後,我其實是有些無語的,因為這與我接受的教育、熟知的待人處事方法是不一致,有牴觸的。但我也明白每一世代都有其特殊文化與流行元素,雖然我無法全然接受,但需要了解與尊重。觀察、好奇與客觀是開啟溝通的方式之一,當我開始改變心態後,弟弟也降低防衛,尤其運用「我訊息」來溝通後,弟弟逐漸去思考其行為合適性,後來亦學習依對象與場合選擇適當的表達方式。歷經一年的努力,我弟弟又回來了!想知道什麼是「我訊息」溝通法嗎?請關注11中旬的「我覺得我弟可能被附身了! (下集)」。

以上內容純屬虛構,若有雷同純屬巧合。

作者:李思儀/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臨床心理師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

李思儀臨床心理師。   圖:李思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