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磁場倒轉可能造成磁爆、太陽風侵襲等無法估計的損害。原本科學界認為,地磁從正向完全倒轉到反向,需要1000年以上,台灣大學最新研究卻推估,最快可在100年內轉到反向。
台灣大學地質系特聘教授沈川洲帶領的研究團隊,本月20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最新論文,他們花了10幾年時間,終於在中國大陸貴州三星洞找到關鍵的帶磁性石筍標本,透過定年技術,並不斷提升儀器測量的靈敏度,突破了研究瓶頸。
沈川洲指出,這個石筍標本顯示出不斷重複發生、相似性極高的不對稱性地磁極南北飄移模式與週期。研究發現,在距今9萬8000年前,地磁極僅需86到202年,即可從正向完全倒轉到反向,比過去科學界預估的還要快上10倍。
沈川洲表示,地磁倒轉過程中,只需約100年的時間,就能從正向快速倒轉到反向,隨後馬上反彈,但並非迅速轉回正向,而是先轉回到中低緯度區域,歷經數百年到數千年,才慢慢轉回高緯度的原正向位置。也就是說,整個週期很長,但一開始可能在100年內,迅速從正向倒轉到反向。
沈川洲說,當磁極處於低緯度時,好處是想看「極光」,不一定要跑去高緯度國家,壞處則是從太陽輻射出的高速帶電粒子流,恐直接侵襲地球,破壞衛星、航空、通訊與電力系統,也可能造成網路癱瘓、股市與全球金融的失序,對人類皮膚也可能會有傷害,現代文明必須早一步因應這個衝擊,免得措手不及。
「我們還是會存活下來的,不用太害怕。」沈川洲說,人類應可適應地磁反轉,但對於候鳥、鮭魚等具有感應磁場能力的生物,可能會辨識錯亂,造成局部生態的改變。
至於不遠的將來,有沒有可能發生地磁倒轉?沈川洲表示,目前尚不可知。研究團隊、台大地質系教授李德貴表示,地磁倒轉牽涉到很多因素,科學界目前認為最近一次地磁倒轉的「機會」是1000多年後,但究竟會不會倒轉,還是「未知數」,目前不需要那麼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