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托育補貼新制上路,輿論炒得沸沸揚揚,不管是家長還是保母的網路群組都有不少爭論,然而爭論的核心是什麼?對於家長來說,我們最關心的重點只有:補助領多少?怎麼領?

首先,「新制」是針對中央補助來說,增加了增加了2~5歲的托育補助以及「準公共化」的分類,一方面把過去2歲以後未送幼兒園的補助空窗補起來,另一方面要讓家長有更多符合基本標準(安全、衛生等)又平價的托育服務。地方政府的部分仍由各縣市自行依財政狀況決定托育補助發放,特別是六都還另外有一年的緩衝期(2~5歲的部分),所以作為台北市民,其實很不喜歡看到別人說政策急躁甚麼的,畢竟我們還有整整一年可以因應調整。

有一點必須先釐清的是,雖然我們統稱為托育補助,但當中其實包含了育兒津貼與托育補助,育兒津貼就是自己顧小孩所領取的津貼,托育補助則是把小孩送到保母、托嬰中心或幼兒園等托育機構所領取之補助。

中央新制的托育補助,0~2歲按照顧方式的不同,家長可以彈性選擇四種不同的狀況:

一、自行照顧:只要是所得稅率未達20%的家庭且未領取留職停薪育兒津貼或接受公共化或準公共化托育服務,就可申請每月2500元之育兒津貼,這部分取消舊制的未就業限制,父母都在上班也可以領了。也就是說,只要是未送托至公立托嬰中心、準公共化的簽約保母或托育機構,無論是自己帶或是爺爺奶奶帶,中央都會給每月2500元的育兒津貼。

二、送托公共托育家園、公設民營托嬰中心:一般家庭享有每人每月最高補助3000元,有3名子女以上則加發1000元,就是送到公立托嬰中心,每個月中央都照發3000元的托育補助。

三、選擇送托加入準公共化的保母或私立托嬰中心:一般家庭每人每月最高補助6000元,這是跟舊制最大的差異,過去沒有所謂的「準公共化」,所以只要送托保母或是私立托嬰中心,大家都領3000元,但是現在只要你的保母或私托有簽約加入準公共化,那麼每個月就可以領6000,比以前多3000。

四、送托一般保母或私立托嬰中心:其實就是領跟自行照顧一模一樣的錢(2500元)。

而小孩2歲以後,原本領有育兒津貼的家長將面臨補助空窗期,即滿兩歲就失去育兒津貼補助,在新制上路以後,自己照顧也可繼續領取育兒津貼到4歲,家長也可以選擇其他送托形式並領取學費補助,例如:

一、送托至公立幼兒園:學費全免。這沒甚麼好說的,就是讓你只付雜費而已。

二、選擇非營利幼兒園就讀:家長負擔學費每人每月不超過3,500元,若有3名子女以上則每人每月上限為2,500元。而中低收入與低收入戶家庭則免繳學費。非營利幼兒園已經推行一陣子了,這次是直接從價格去制定,不過雜費還是得付。

三、選擇準公共化幼兒園:家長負擔學費每人每月上限為4,500元,若有3名子女以上,每人每月學費上限為3,500元。而中低收入與低收入戶家庭則免繳學費。這是新的東西,因為準公共化幼兒園的本質仍是私幼,只是由政府跟他們簽約買服務,所以學費仍比有收益限制的非營利幼兒園高,但也是壓到每個月4500元。

四、送托一般私幼:就是照著育兒津貼的發放規則領2500元,生到第三胎可多領1000。

目前有許多地方政府首長與托育業者紛紛針對新制發表議論,有的批評政策倉促,有的大罵改制無用,甚至有人放話說是要消滅保母或私幼。首先說倉促,這個政策在執行前,已經經歷多少次公聽會了呢?至少本次改制就已辦過四場,不知認為倉促的人是否有參加公聽會發表意見?而對家長來說,這根本是一個延宕五年以上的陳年問題,我們需要更多的補助與平價的托育服務,否則根本沒有經濟能力來支撐孩子的食衣住行。另一方面,對於不願意加入準公共化的保母或私幼,也不存在所謂的懲罰機制,他們可以不受準公共化的收費限制,在合理範圍內設定價格,也能提供更精緻化的托育服務。

在未來的一年裡,我作為台北市民相當期待柯市長所提的方案,包括中央加地方補助送公托5500元,送合作托育中心或保母10000元,送非合作托育中心或保母5500元的托育補助。然而這也顯示出,目前所知的「地方加碼」跟中央政策非但毫無扞格,甚至是需要與中央配合,一味的批判新制對於家長或是業者都沒有任何幫助,只是陷入毫無意義的政治口水而已,畢竟身為孩子的爸,我只希望能夠減輕送托的負擔而已。

文/李永安〈台北市民,兩歲小孩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