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佔領德國的四強(美、俄、英、法)為避免這個國家再度聽命於獨裁者發起戰爭,大力推動去納粹化(Denazification)、去中央集權化(Decentralization)、去軍事化(Demilitarization)和民主化(Democratization)等4D政策。其中執行最徹底也影響最深遠的,莫過於去納粹化。兩德分別成立後,也厲行相關政策,社會上也有不少自發性的活動。然而,晚近在反體制的「德意志另類選擇」(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的壯大後,德國的去納粹反省文化也開始面對隱憂。

 

走在德國街頭,四處可見各種提醒世人當年納粹暴行的碑文與藝術裝置。德國各級學校不時會帶學生到這些地點,進行戶外教學。藝術家德姆尼希(Gunter Demnig)在許多街道上所鋪設的「絆腳石」(Stolperstein)就經常成為老師們所選用的教材。

 

德姆尼希為當年遭受大屠殺迫害的受難者一一打造方形的銅磚,約10公分見方,上面刻有他們的姓名、出生年月日、被安上的罪名及死亡日期。這些絆腳石大多鋪設在受難者生前住所門前的路面上,與普通的鋪路石平齊。德姆尼希從1997年開始進行這項工作,目前已在歐洲21個國家鋪上6萬7千塊「絆腳石」。

 

年幼的小學生們往往會為一些死亡時年齡比自己現齡還小的被害者感到驚訝與嘆息,但社會上漸漸有一股反動力量對這種反省納粹的教育與思想感到不耐煩。有人甚至會在戶外教學的現場搞破壞。立場偏向極右派的「德意志另類選擇」更將這種反思稱為「記憶上的獨裁」(dictatorship of memory)。

 

「德意志另類選擇」黨籍的巴登符騰堡邦邦議員葛德翁(Wolfgang Gedeon)上個月在邦議會提出質詢,指控「絆腳石」把一種紀念的文化強加給世人,告訴人們該紀念誰、什麼時候要紀念。他質疑,「究竟是誰授予這些冒失的道德主義者這些權利去做這些事情?」

 

葛德翁提案要求該邦禁止德姆尼希繼續在境內鋪設「絆腳石」,但沒有成功。然而德國社會裡面某些人士已經直接進行破壞,偷偷掘走4百多塊「絆腳石」。警方認為最有嫌疑的就是一些新納粹份子。

 

「德意志另類選擇」的崛起,對德國反戰反納粹的思想造成衝擊。該黨在聯邦國會的領袖高蘭(Alexander Gauland)曾經公開推崇納粹軍人的「成就」。而大屠殺的倖存者拉斯克-瓦費雪(Anita Lasker-Wallfisch)在聯邦議會演說時,「德意志另類選擇」黨籍的國會議員冷漠坐著,拒絕鼓掌。

 

「德意志另類選擇」藉著德國社會對移民的反感日漸壯大,也逐漸衝擊到德國戰後的反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