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南安平附近的台17線往南,有個路標明顯「喜樹」,路過的人或許會猜想這裡種植很多喜樹,其實不然,這裡的地名叫喜樹,很討喜的名字。

喜樹地區緊鄰台南著名景點黃金海岸,聚落有三百年之久的歷史,在清代時期是位於台江內海的五、六鯤鯓,住民以農漁業為主。聚落後來被台17線阻隔後,與海洋的關係日漸遠離,漁村生活雖為被工商化取代,但傳統聚落窄巷的生活依舊。喜樹喜樹,真的有樹叫喜樹嗎?網路上查是有,而且用在中藥。但據當地人說法,古早以前,這裡盛長一種樹,葉片很大,當地居民會將葉片洗淨後,在喜慶典禮上用來當粿的墊底,久而久之,大家看到有這葉子上的粿,就知道有喜事,這種樹經過幾代的口傳,就成了喜樹。不過,那是討喜的說法,當地人則有另一種不吉的說法:「喜樹台語發音近同死樹,早年當地土壤鹽份太重,種植樹木往往枯死,久之住民稱此地為死樹,由於發音相近,死也不吉利,後代人改稱喜樹。」

雖然縣市合併,位於台南市行政里南區的喜樹,仍保有許多三合院、紅磚古宅,完全沒有「都市化」的感覺。周間平日,沒有遊客的喜樹老街,只有老人坐在亭仔腳閒聊,三兩隻貓遊走於屋簷角落,近年興起的魚仔袋文創店大門未開,當地人說:「下哺啦,啊嘸人七早八早開賣衝啥。」

老街就是由窄巷聚集而成,汽車根本無法通行,最適合行走散步,每一個彎角都有令人驚豔的藝術創作,因為在地文化工作者利用地形、古宅、廢墟,打造出藝術氣息。不過,只有周六日才會吸引遊客走進此地,或許住民要的也是這樣,才能讓他們保有一點點的悠閒。

老街內有家超過半世紀的餅鋪,賣的都是些手工的古早味餅、酥、粿,其中有款四果餅,店家誇口台灣少見,內餡就是四果冰的那四果,值得品嚐。        

 

 

很少看見郵差戴這種帽子,是不是要「入境隨俗」,才能搭調老街的氣息?   圖/張大魯攝

一株野生的木瓜樹結果累累,但彎曲的樹身擂住巷路。   圖/張大魯攝

有住民廢墟中利用曬棉被,形成衝突影像。   圖/張大魯攝

門聯寫著:百福駢臻 千祥雲集,但早巳人去屋空。   圖/張大魯攝

紅磚巷僅容一人通過,也是另類的摸乳巷。   圖/張大魯攝

百年老屋,後人無聞問,令人唏噓。   圖/張大魯攝

四果餅的概念來自古早味的四果冰。   圖/張大魯攝

這是車仔寮遺址,後方黃色建物為喜樹圖書館。   圖/張大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