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平面媒體報導:「政大台文所教授陳芳明稍早在臉書PO文表示,國民黨淪在野黨後,選擇與北京政權緊緊擁抱在一起。對此,自由作家洛杉基怒批,國民黨承認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就是擁抱北京政權,那民進黨不承認九二共識、支持台獨,難道就不是擁抱東京政權?」

喔喔,洛衫基先生,這什麼北七邏輯?

東京表示,九二共識,關我屁事!

俗語說得好:北七不是一天造成的。一個神邏輯的產生,背後必定有個不可告人的因素。會下意識拉不相干的東京來救援,來自於一種二分法的反射弧,不必經過大腦的,這種論調比口音還好辨認,那就是「不想當中國人,就是想當日本人」的「皇民論」。

學者陳翠蓮在2002年發表的研究〈去殖民與再殖民的對抗:以一九四六年“臺人奴化”論戰爲焦點〉一文中就曾感歎道:「這樣的指控對老一輩臺灣人而言並不陌生。二次大戰後復歸中國統治的臺灣人就被長官公署以降的政府官員、半山與外省人士貼上『奴化』的標籤。」「戰後已逾半個世紀的今天,經歷日本統治經驗、受過日本教育的老一輩臺灣人仍被嘲諷為『老皇民』,一如陳儀政府鄙夷臺人『奴化』一般,歷史時空竟然恍如停留在原處。」

這還不只,15年來這個深植在那些自稱「高級外省人」腦袋的病毒不但沒被治好,還變種得更厲害;對於現在幾乎都是受國民黨教育的民進黨人,早已遠離日本統治及教育經驗的七、八年級青年世代,只要自己漸漸被時代淘汰的焦慮一發作,他們依然動輒口吐「皇民論」白沫。

「皇民﹝奴化﹞論」的反作用比「傷人七分,損己三分」的七傷拳還大。迫使台灣人在1947年228事件時以「日語」區分「他╱我」的,就是1944年都還沒接管台灣就以「國語」區分「主╱奴」的「奴化論」。藉由大肆宣傳「臺人奴化」,國民黨政府將語言問題上綱為政治權利的剝奪和族群文化的歧視,國語說不好=不配當公民,讀過日本書=具有皇民思想遺毒,這種詭異標準當然無法使台灣人信服,請問蔣介石的「國語」是有多標準?這位黃埔軍校校長明明就考不上卻謊稱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又是多「奴」呢?

但邏輯很好的祖先早就替我們反駁過了,王白淵在《政經報》上的社論說:「中國受滿清奴化三百年之久,現在女人還穿著旗袍,何以滿清倒臺後,漢人能可當權呢?」謝南光也指出,當時台灣學童就學率已高達97%,中國哪個省份有比台灣更好的實行憲政環境呢?當年的《民報》也質疑,台灣除日語之外,99%民眾能說漢語方言,而內地各省人民不會國語者不在少數,中華民國的主要組成份子多是使用方言的老百姓,非會說漂亮國語的大人物等等;更對於所謂文化精神上的「奴化論」反唇相譏:「是不是以為本省人缺些專攻政治學,或因未曾獲得政治學博士之頭銜,即以為缺乏政治人材?或者因本省人士未學糊塗敷衍之術,並不慣於封建時代的惡作風,不懂排架子。或以為本省人大都是器小性急,尤其揩油、說謊、偷懶的手段,都學不上手。」

在一方面主張日本皇民政策失敗,一方面以蔣渭水、羅福星、莫那魯道等抗日事蹟鼓吹台人祖國意識強烈、抗拒同化的運動不斷,卻又一直幻想台人都被奴化的各種矛盾下,顯示「皇民﹝奴化﹞論」不過是對於其統治正當性及能力不足,文化自信低落的認知失調,在政風軍紀敗壞、法治觀念落伍、衛生防疫一洩千里、經濟生產一籌莫展,無力改進也無意反省的情況下,用來逃避批評、心虛的遮羞布。

繼續講你們的「皇民﹝奴化﹞論」吧,每講一次,我們就會想起這段歷史,然後更唾棄你們,更團結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