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選前預測,法國總統大選第二輪投票結果揭曉,才一年就異軍突起的中間派「前進黨」候選人馬克宏(Emmanuel Macron),以39歲的年紀當選法國自拿破崙以來最年輕的總統。馬克宏囊括66.1%選票,擊敗來勢洶洶、拿下33.9%選票的「民族前線」候選人雷朋(Marine Le Pen)。

如此結局自然令歐盟放下心中一塊大石頭,也讓過去兩年來在歐洲快速崛起的極端右派勢力氣燄,再次於選舉場上遭到挫敗。3月中旬,荷蘭右翼的自由黨在國會大選前,也在民調上領先執政的保守派自民黨,但最後仍然和執政失之交臂。當時國際輿論就視緊接著而來的法國總統大選為極右派能否再起的指標。

這股打著反歐盟、反自由貿易、反全球化、反移民主張的極右派力量,趁著去年英國「脫歐」和川普當選美國總統的熱潮,希望一舉利用民粹的力量擴張政治版圖。因為法國的失業率超過10%,近來也頻頻遭到恐佈攻擊,反移民的聲浪也漸高。但馬克宏的氣勢從首輪就高昂,雷朋所帶領的「民族前線」雖然首次進入法國總統選舉第二輪,仍不敵馬克宏的高人氣。

兩項原因可以解釋為何法國大選並未走上英國和美國的路途。一是「民族前線」在雷朋的父親老雷朋當家時,還主張反猶太主義,即使雷朋接掌黨務之後,極力淡化此一極端立場,甚至不惜將老雷朋趕出政黨,「民族前線」也成功在第二回合投票中斬獲1/3的選票,但多數法國選民對「民族前線」仍然不放心,58%選民視「民族前線」是對民主體制的威脅。所以,與其說選舉結果是馬克宏個人的勝利,不如說多數法國選民用馬克宏來抵擋雷朋的出線。馬克宏享有天時、地利與人和的優勢。

其次,法國經濟固然不振,年輕人的失業率甚至上看20%,但貧富差距不若英、美如此之大。1980年代法國也採取若干刺激經濟的振興方案,包括:放寬政府管制、經濟私有化、財政緊縮等措施,但法國並未如英國柴契爾政府和美國雷根政府如此雷厲風行。

馬克宏的竄起,新鮮臉孔與個人魅力固然是原因之一,但這場總統選舉結果對法國政治最大的意涵是共和與社會兩大政黨這次都被邊緣化,選民寧可選擇「反體制」的候選人,而且要求政府必須更加透明、負責與創新。但馬克宏面臨重重挑戰,必須用行動而非人氣來滿足選民的期待。

橫亙在馬克宏眼前的難關包括:與英、美兩國同樣的社會嚴重分裂、反全球化力量的根深蒂固、失業率持續上升、貧富差距不斷擴大、恐攻陰影猶在、政府效能低落、反移民意識增高。雷朋雖然落敗,但她所代表1/3的民意不容馬克宏輕忽。而且輕此一役,雷朋與「民族前線」勢必打鐵趁熱,在下個月舉行的國民議會繼續開疆闢土,5年後捲土重來。

尤有甚者,下個月即將舉行的法國國民議會選舉,馬克宏與他所創立的「前進黨」能否繼續攻城掠地,拿下過半席次,更是考驗。以目前情勢來看,馬克宏必須尋求與共和黨或社會黨合作才能過半的可能,包括任命新的總理人選以及內閣職位的賦予都是手段。果真如此,這就會出現過去30年來第4次「共治」的聯合政府,只不過,如此也有可能招致權力分贓的批評,對於馬克宏宣示將針對工時進行的改革也將有所影響。

無論如何,馬克宏挾著當選的高人氣,以及月底即將出席北約峰會與美國總統川普、德國總理梅克爾會面的媒體高度關注度,勢必為沈悶許久的法國政治與外交帶來新的氣息。可以預期,屆時國際主流傳媒勢必將梅克爾與馬克宏形成同一陣線,來對映川普的民粹與排他主義。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

作者:端木雲(旅居海外多年,曾從事國際新聞編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