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樂生,不見不散!」既去(2016)年12月22日,國發會協調會上國發會主委曾旭正承諾以「減軌覆土」形式重建樂生療養院入口及王字型大樓前的道路,樂生青年聯盟今(29)日赴凱道集會,在「樂生大平台」規劃者城鄉所劉可強教授的解說下,民眾協力繪出大平台模型;樂生院民第三代陳小恩表示,「大平台方案」重建的不只是建築本身,也是讓院民與後代心裡因為各種「污名」造成的傷害獲得某種重建。
樂生療養院落成於1929年,是全台第一間「痲瘋病院」,日本時代當局認為「漢生病」高傳染力、無藥可治,因此採取「強制收容,絕對隔離」政策,因此在新莊、龜山交界處興建樂生療養院,將全台各地的漢生病患集中安置於此。1994年,台北捷運局規劃將新莊線機廠選址於樂生療養院,預計將舊院區全部拆除並另建「醫療大樓」安置居民,不料新醫療大樓2005年落成後,部分院民不願意搬離雖然一開始被日本政府迫遷但如今已產生歸屬感的舊院區,也引來台大等大學生組成「青年樂生聯盟」,結合民間學者提出「保存90%方案」,並於2007年4月15日發起「反迫遷大遊行」,吸引數千民眾上街。
在各方意見折衝下,2007年5月30日行政院通過「保留40棟、拆遷重組9棟」的「530方案」,註定了「Y字型道路」與「王字形大樓第一進」拆除的命運。直到2010年後工程造成地層滑動、院區龜裂;2013年朱立倫在機廠尚未完工的情況下,宣布新莊捷運「分段通車」,戳破捷運局宣稱的「沒有機廠,新莊捷運不能通車」謊言;樂青又重新集結提出「遷移機廠,重建樂生」訴求。
2014年新北市文化局提出「復原入口景觀」,但卻是要以建升降梯與陸橋的方式,讓樂青與台大城鄉所劉可強教授合作,提出藉「減軌覆土」完整復原入口前「Y字型道路」的「大平台方案」作為回應,並希望逐步推動「王字型大樓第一進」的重建,把被拆除的9棟一棟一棟蓋回來。在立委林淑芬、蔡培慧的協助下,樂生青年與衛福部、捷運局、國發會展開協調,並獲得曾旭正於去年12月22日的承諾。
樂生院民第三代的陳小恩表示,她的外公、外婆是被強迫住院的院民,在其他院民介紹下認識結婚,並生下兩個小孩;但媽媽、舅舅出生後卻被隔離,在育幼院長大。她表示,當她看到民眾用蠟筆畫出平台,模擬Y字型岔路,「記憶都回來了」,她說小時候走路從Y字型岔路上來,會在王字型大樓前面玩「捉迷藏」。
陳小恩強調運動帶來的改變,她說自己直到2007年大遊行後,才意外發現自己外公、外婆是院民。她回憶,過去外婆很喜歡談論小時候的事,但常講到某一個年紀就不講了。但當報導越來越多,發現年輕人是疼惜他們的過去的,本來迴避聊這件事的外婆開始敢分享。她強調,樂生運動讓埋藏在記憶深處的記憶可以被訴說出來,而且不再是一個「恥辱」的記號。
陳小恩回憶,她那時才開始理解成長過程中種種衝突事件的原因,是來自於媽媽的童年經驗。例如小時候過年過節沒回家,媽媽會特別生氣,後來才理解,原來媽媽小時候只有過節時才見得到父母,阿公、阿嬤會坐三輪車到新莊育幼院看她,媽媽說每次院方給她穿新衣的時候,就知道爸媽要來了。她也想到,她小時候只要模仿老虎爪子的動作就會被罵,可能對家人而言,會覺得是在模仿樂生院民們。她強調,社會需要「和解」的機會,樂生重建的不只是建築本身,而是院民與二代、三代心裡受到的各種「污名」傷害,也會因此而獲得某種重建。
「樂生大平台」是以大型平台覆蓋因新莊機廠工程挖斷坡腳而形成的8公尺高懸崖,以緩坡平台連接中正路與樂生療養院;平台上覆蓋土壤、種植樹木,並復原Y字型道路,重現樂生入口場景。 圖:翻攝自「樂生青年聯盟」臉書
樂生青年今赴凱道,院民第三代陳小恩表示,「大平台方案」重建的不只是建築本身,也是讓院民與後代心裡各種「污名」造成的傷害獲得重建。 圖:汪少凡/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