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總統馬英九9日在美國布魯金斯研究所發表演說時,將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與中國所堅持的「一個中國原則」混為一談。使這個問題再度成為新聞的焦點,不但民進黨駐美代表處以及曾任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的卜睿哲各自發表談話釐清,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也於台灣時間今(10)日清晨刊登題為〈一中大困惑〉(The great obfuscation of One-China)的文章來加以分析。

《經濟學人》的文章指出,中國、美國、台灣的「一個中國方程式」(one-China formula)其實並不相同。

中國的版本是「一個中國原則」: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其政府在北京,台灣是其叛離的一個省。美國並不接受這個原則;相反的,美國有自己的「一個中國政策」:既不承認中國對台灣的主權,亦不承認台灣是個獨立的國家。台灣自己的「一中」版本歷史更特別,植基於蔣介石敗退來台後信誓旦旦要光復大陸,因此國民黨發展出「92共識」,但民進黨拒絕接受。

《經濟學人》的文章指出,中美台3方不僅「一個中國方程式」內涵不同,也各自有不同的盤算。中國相信時間站在他們那邊,自己會越來越富裕、強大,台灣人會希望與他們結合。台灣的領袖看法則相反,隨著時間演進,台灣人民只會覺得自己與大陸的共同點越來越少。美國的態度則是「只要東西沒壞就別去修理它」(ain’t-broke-don’t-fix-it),維持現狀能讓美國同時與中國保持外交關係又不用與台灣決裂。

《經濟學人》的文章指出這種盤算的前提是:中國日益富裕,使其領導人樂觀自信,兩岸人民不以對方為敵,亞洲維持穩定,而在狀況最壞的局面,美國的武裝部隊能介入。然而這些條件都在變化中:中國的經濟已經趨緩、亞洲不再穩定,美國總統川普威脅要對中國的出口商品祭出關稅,不惜發動戰爭。中國在南海的舉動已經帶來緊張,美國國務卿向國會表示必須阻卻中國接近南海島嶼,而川普也向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保證,美日安保條約涵蓋釣魚台。

《經濟學人》的文章指出,中國可能對台灣施加更大的壓力,但這次可能不會像1996年飛彈危機那般緊張。首先,習近平與蔡英文都有更重要的國內事務讓他們暫時擱置兩岸的歧見。習近平正忙著黨內的問題,蔡英文為了2020年連任以得先把經濟處理好。再者,蔡英文已經讓民進黨的立場較為鬆緩,承認了1992年辜汪會談的「歷史事實」,並且重申不會採取對抗的舊路線。蔡英文被認為個性謹慎、可預期,並且相當克制。中國對她的評價也不像對陳水扁等以前的民進黨領袖那般負面。第三,台海兩岸的軍事均衡也沒完全倒向中國,無法讓北京可以很有自信地一定會大勝。台灣不是克里米亞,在這個島上只有10%的居民希望統一,希望儘速統一的更不到2%;這裡的公民社會強大到會有百萬公民上街對自己的政府示威,更不會接受中國佔領軍。

《經濟學人》這篇文章的作者認為,中國對台灣發動侵略只要能被拖緩,其他國家就有時間採取反應。任何的中國領導人都必須在這種局面下思考是否要停止侵略,還是要冒更大衝突的風險。台灣不需要有擊退中國侵略的實力,只要強大到足以爭取時間讓中國自己去面對後院失火還是區域戰爭的風險即可。

既然在軍事上沒有迅速獲勝的把握,那麼對中國的領導人而言,模糊的「一個中國」顯然會比較妥當。只是在川普擔任美國總統,兩岸民心改變等局勢下,模糊的一中也會越來越難持續下去。

《經濟學人》指出,曾經擔任國台辦主任的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曾經在2011年拜訪華府時私下表示,中國方面可能考慮找其他的東西來代替「92共識」。目前看來,中國還是很可能這樣出牌。而台灣官員也不斷拋出新的概念。新的公式可能提供未來對談的基礎。

《經濟學人》在結論時說,其實最簡單也最自然的解決方案是承認世界上有兩個中國,但共產黨政府不準備這麼做,而是要壓迫台灣與美國繼續玩「一個中國」。3方正在緩慢地朝向1個新而且更危險的最後階段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