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協的重要性躍升

日系企業對亞洲的首要投資區域,以往持續由中國及東協交互輪替。不過,自從2012年日中的釣魚台列嶼爭議浮上檯面後,日系企業有鑑於風險規避,紛紛離開中國,轉而往東協集中,這樣的投資趨勢日益明顯(圖表1)。

實際上,日本對東協的投資自2012年以後就開始倍增,東協正做為日本的海外市場開拓對象而持續提升其重要性。

日本與東協在地理上並不相鄰,因此沒有海域等領土問題。歷史上,因為二次大戰期間日本曾占領該區許多國家,因此1970年代各國都曾出現反日運動。不過在那之後,日本長年以來透過政府開發援助(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ODA)及直接投資活動,對東南亞當地的產業振興做出貢獻,至今已大致抹消了各國的反日意識。事實上,根據日本外務省的調查可知,目前東協中多數為親日國家(圖表2)。在此基礎上,不僅可訴求日本產品與服務的品牌力,還可以保證採用優秀人才這點來強化吸引力。此外,自2015年底AEC成立之後,東協廢除了域內關稅,更容易建構供應鏈或是進行產業分工,這也是有利於發展的因素。

尤可注意的是,中國在1980年左右開始實施一胎化政策,估計在2030年左右便轉變為人口減退社會,可想而知,經濟成長率也將連帶下滑。反觀東協,有印尼和菲律賓等國發揮牽引作用,估算直到2050年左右人口都會持續增長(圖表3)。從人口動態來判定市場的成長與否,這也是日本企業從中國轉往東協的要因之一。

關鍵在於分散投資及擴大非製造業投資

日本對東協的投資傾向於某些特定的國家。

尤其是對泰國的投資額最高(圖表4),主要群聚的範圍含括了汽車、電機、化學、食品等各種產業。產業群聚可以降低零件與原材料的採購成本,所以會出現群聚帶動群聚的良好循環。

不過另一方面,產業過於集中於泰國也有其風險。2011的後半年泰國自中部漫延到全國的洪災事件,如今依然記憶猶新。日本當時正逢東北大地震發生後不久,供應鏈仍處於從急迫危機中努力恢復的關鍵時刻,沒想到連泰國的生產據點都遭受水患,讓日本蒙受了供應鏈再次斷絕的悲慘考驗。

緊接著,泰國又因2013年10月~2014年5月的政治混亂情勢,發生了首都曼谷的部分區域遭反政府團體占據的事件。基於這些經驗,日資企業已出現了重新檢討單一集中泰國的投資動向,開始考慮是否將投資目標從泰國分散到東協全區。

此外,到目前為止,日本對東協的投資主要是由製造業所牽引。製造業的對東協投資餘額是非製造業的二倍之多。其主要原因在於,將生產據點從日本移往東協正是降低生產成本的最佳策略。不過,這幾年以人事費用為主的勞動成本正逐步上漲。

而人事費用的上漲,也同時意味著所得水準的提升。今後東協隨著所得水準的提升,「中產階級」將日益增加,並可望成為備受矚目的消費市場。日後以這群「中產階級」為中心,勢必將繼製造業之後,吸引較晚進入東協的非製造業大量湧入。特別是曼谷、雅加達、馬尼拉、胡志明市等大都市的所得水準相當亮眼,都是各都市所屬國家的全國平均水準的數倍∼5倍左右,其與先進國家或中國沿海區域幾乎等同的消費力著實令人期待。這些東協各國的大都市如今已到處林立著大型購物中心,日系零售業和服務業等非製造業也持續湧現進駐該地商城的熱潮。再加上湄公河流域的後進東協國家(柬埔寨、寮國、緬甸)也正逐步對外開放,可想而知,未來定能帶來拓展店舖網絡和服務網的新機運。

非製造業進入市場時,往往比製造業更受到許多法規限制。東協各國內有許多當地的零售業者,因此很可能仍有保護各大服務中心的念頭。但在成立AEC(東協經濟共同體)之後,透過持續協議,也許可以期待推動法規開放一事能有所進展。若真如此,日本非製造業對東協的投資將能大幅提升。

(本文摘自易博士出版社出版的《圖解聚焦東協:剖析各國實力與趨勢,掌握最新經濟布局關鍵》一書)

 

《圖解聚焦東協:剖析各國實力與趨勢,掌握最新經濟布局關鍵》是由日本三大金融集團之一──瑞穗(みずほ,Mizuho)金融集團旗下的知名智庫瑞穗綜合研究所提供詳實清晰的情報資料,解析東協各國。   圖:易博士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