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大學首次面對危機是在70年代,美國聯董會正式從東海撤資所造成的財務危機,校董會無能力解決而導致黨國勢力全面接掌局勢,這也是國民黨文化取代基督教文化的新局面。此後,雖有兩位校友回校擔任校長,試圖振作,無奈架構已變,資源動力系統老化,而且諱疾忌醫,東海遂有江河日下之勢,以致連60年校慶內容都乏善可陳,更奢談創新。

第二次危機,將是私校共同面臨少子化時代的嚴酷挑戰。2013年新校長針對此問題而大談「東海文藝復興」,首提減招計畫而倒了大霉,結果淪落被迫下放「無薪假」的命運。東海值此「領導空虛」的時刻,大度山上似乎呈現出更令人擔心的「危機的危機」,情況和台灣當前的政局相當類似:國家向中國傾斜的滑動,校園內對這種「板塊移動」並無警覺。

徵兆是,甫出版的「東海60年校史」首次出現向中國「認祖歸宗」的官史,其動機可議,耐人尋思。

依據每10年修史的傳統,今年校慶也出版了「東海大學60年校史(1955-2015)」。和以前官史最大的不同,在第一章出現了「東海前史:聯董會和13所基督教大學」,這確是「前」未有的歷「史」,更是超越梅可望校長時代的「創造力」,因為他至多將過去被中國「毀滅」的13所基督教大學的校徽裝飾在校長室的樓梯空間,遙寄默拜而已。沒想到30年後的亂局中,竟然出現了變異(Mutation)!

翻開「前史」的內容,那幾乎就是東海的「血統書」!這和北京宣示釣魚臺和南沙群島主權的「血統書」,幾乎是相同的文化和「節奏」!情況還比北京更富想像力。根據這段前史,在「基督教入台150年與東海大學的60個寒暑特展」的展示中,就出現了「150年來,歷史在海峽兩岸交會;基督教在中國,為〈東海〉的夢,孕育了13顆種子」的浪漫銘言;聯董會只是配角,13所以前在中國的基督教大學才是主角。

這樣的邏輯不符基督教文化,卻比較像「前世今生」的輪迥。更何況早在芳衛廉祕書長的創校「備忘錄」中,就清清楚楚點明:東海是「無中生有」,絕不是一所「流亡大學」(Refugee College),更不是過去13所基督教大學中任一所的「翻版」。這些創校理念清楚可考,亦即在1955年以前,只有醞釀和籌備的過程,其基本元素就是美國友人在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請求及協助下,所傳遞到台灣的基督的愛,絕無來自中國的文化血緣。

更諷刺的是,中國和13所基督教大學的關係是負面的。這些相當負有盛名的大學在1952年全被「清算鬥爭」後關門,中國絕對是加害者,怎麼也不容許有這13顆種子的存在,這段歷史是無法改寫的。可是就是根據「《東海大學60週年校史》濃縮版本」所製作而成的展示,就很「順理成章」地得到「東海來自中國恩典」的結論,因為在展示板上出現「句點」型的圖案(見圖)中,就很巧妙地將「CHINA」嵌入圖案內,成為東海慶60的背景元素。

這種將「加害者」變成「施恩者」的角色轉換,何異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呈現,更何況東海從未受惠於中國。如此畫蛇添足的「東海血統書」,幾可與當年的「南海血書」相互輝映矣!可見,東海「前史」是很政治的。

政治化,即使在大學校園,往往和當時的政治氛圍密切相關。東海目前的「政治現象」,很像是當前社會的縮影,東海當下的亂局加上少子化危機的隱現,中國因素乘虛而入的機會非常高。60年來的第二次危機,會讓東海走上馬英九現象的傾中路線嗎?希望東海「前史」不會成為悲慘歷史的預兆,畢竟東海大學不應該成為中國的第14所基督教大學!

作者:林碧堯(東海大學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