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期間,在家拜讀郝明義先生新作《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收穫與心得頗多,礙於篇幅,無法一一陳述,先來談個引起我深刻共鳴的篇章。文中提及一位空姐,比較兩岸客人,「服務陸客,就像是帶一些沒家教的調皮孩子,會覺得全身痠痛、喉嚨疲憊,很『傷身』。」

反觀,服務台客是「很『傷心』,因為台客拿不到撲克牌就發脾氣、生日要求有禮物、要求高艙等服務(毛毯、冰淇淋等),還有同事被投訴,只因協助搬行李時沒有笑容。」空姐最後的結論是,「是不是台灣人習慣將自卑化為自大,覺得唯有靠著謾罵,才能建立莫名的尊貴和優越感?」

是啊,這幾年酸民直線上升,連我都差點招架不住。有人說,這是因為台灣經濟停滯不前,人民透過謾罵,情緒得以找到宣洩的出口;我倒認為,空姐的形容頗為貼切,確實有不少台灣人,因為對未來焦躁不安,偏偏又缺乏自信,只好藉由不停的謾罵、辱罵和毆罵,才能突顯自我,找到安身立命的價值感。

隨便舉幾個例子。約莫半年前,我在超商準備結帳時,有個觀眾前來搭訕,先誇獎我「專業又親和」之後,立刻表明想給我一個建議,「盧小姐,你可以多戴項鍊和耳環,整個人會更光鮮亮麗;頭髮也去燙一下,不要那麼文青,至於你的穿著,真的非常沒有品味,看起來一點都不像財經專家。」

正當我完全不想理會這種跟專業沒有關聯的建議時,對方突然提高音量,讓整間超商都可以聽得到她的聲音,「唉啊,我是為你好,才跟你說實話的!你應該不會生氣吧!」聽到這句「你應該不會生氣吧」,頓時,我了然於胸,原來,她只想看我生氣的模樣,對觀眾來說,能親眼看到電視裡的人物公開發飆,應該也算是新聞一件,可以到處宣傳。

我沒有中計,儘管被羞辱了長達十多分鐘,還是微笑以對。另一次,搭公車上班,坐在身旁的觀眾直接問我,「燕俐,你們的通告費到底是一集1500元、3000元、5000元,還是8000元?」我覺得素昧平生,不願回答,只好笑笑著說,「這是我的隱私,不方便講耶。」

對方不死心,繼續問,「那你房子買幾間?買幾坪?賺多少?」連珠炮似的問法,讓人不舒服。我又是同樣答案,「這是隱私,不方便講耶。」對方突然發瘋似的,立刻回擊,「你不要瞧不起我喔,我以前也在會計事務所上班,是高級知識份子!」天啊,這些問題,不管我面對的是男是女,是年輕人或長輩,是高中生或博士生,只要陌生人,絕不回應,硬要扯到「高級知識份子」,只能突顯出他的不智和不安。

當我越來越習慣這些謾罵之後,我也會提醒朋友,「當你想透過FB開罵時,可否再冷靜思考,是謾罵有理,還是為了自爽?尤其是對店家和對店員的開罵,真的有其必要?如果存心只想讓店家改善,何不理性溝通就好?」

有朋友不以為然嗆我,「在FB罵店家之後,就可以得到折價券或禮物,很划算!」也有人說,「花錢就是大爺,不爽就要罵出來。」只是這樣的謾罵,可以讓國家社會因此向上提升嗎?我很懷疑!與其花一堆時間到處謾罵,不如想想,面對低薪高房價時代,如何突圍而出,保有自身競爭力,還來的比較實在。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

作者:盧燕俐(財經媒體人、理財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