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到家,先生就用非常正經的口氣對我說:「我們終於可以展開環遊世界180天的計畫了!」我很訝異,連忙問:「怎麼啦?你突然賺大錢囉?」先生接著說:「很簡單啊,想要玩,就仿照你的學弟學妹們,成立一個集資平台去募款啊!」

原來,這是昨天的新聞,先生看了覺得很瞎,拿出來跟我討論一下。我很認真的上網看了他們的募款計畫書,如果就業界的標準,把這視為一份吸引創投的business plan,我必須直言,內容真的乏善可陳,什麼「希望大家聽聽我們的生命故事」、「未來我們將扮演社會中影響力重大的角色,希望貴公司能投資我們,如同培養一顆具有潛力的種子,作為對台灣社會和教育的關懷與回饋!」

我很納悶,台大學生所享有的教育資源,已在各大專院校名列前矛,倘若這次爬山是為了某項特殊的研究計畫,經費遠遠超過校方所能給予,那麼,由企業界來贊助,似乎並不為過;但可惜的是,看完通篇募款計畫,我還是不知道這群學生想幹什麼,更遑論缺乏回饋社會的具體方案。

募款必須要有正當性,才能獲得社會共鳴,也才能讓眾人的愛心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記得幾個月前,去鶯歌陶瓷街一遊,當下就被優美的小提琴聲所吸引,駐足聆聽後,發覺是個稚氣未脫的小女生,在大太陽底下,一首接著一首拉,誠懇的態度,很是讓人感動。

女孩沒有張口說任何話,腳旁放了張大字報,大意是說,從小就對音樂有興趣,無奈家境不好,這些年學了小提琴後,給家人帶來龐大的經濟壓力,希望藉由街頭演奏,募得一些些繼續學琴的經費。

故事的真偽當然很難分辨,但起碼我認為,在那個炎熱的午後,透過琴聲,女孩觸動了我心靈深處,而且小小年紀就懂得「想要獲得、必先付出」的道理,她展現才藝,愉悅眾人,確實有資格得到賞金。我立刻投了幾張百元鈔票。

相較於這個小女孩,這些年,我看過好多學生團體紛紛上街募款,但理由都很瞎,要我連拿出個十元銅板都覺得無力。曾有高中生,拿著海報大喊「我們社團要表演,但缺錢租場地,請各位幫幫我們!」什麼?喊一句口號就要人捐錢?如果社團真有表演才能,何不現場演出,只要獲得路人欣賞,就鐵定有賞金啊,假設只喊喊口號就要人掏錢,請問,這跟乞丐的行為有什麼兩樣?

不知是我們的學生越來越天真,還是連指導老師都陷入迷思:反正募不到錢,也不丟臉啊,不如就來試試吧!可怕的是,一旦學生有這種偷懶、便宜行事的心態,我就不相信,即使是名校畢業,進入職場後,對企業或國家會有什麼重大貢獻!

作者:盧燕俐(財經媒體人、理財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