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已於今(23)日凌晨與世長辭,享壽91歲。未來的新加坡,是否會走上一條新的道路?

人權觀察組織(Human Right Watch)亞洲區副主任羅勃遜(Phil Robertson)稍早投書《大馬紀事》(Malaysia Chronicle),指出李光耀對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有著決定性的角色,是無庸置疑的。然而新加坡的成就付出了極大的人權代價,對於表意自由的限制、媒體的自我檢察、多黨制成長受到阻礙,也都是李光耀的政治遺產,是新加坡人需要去克服的。

羅勃遜指出,新加坡還是一黨獨大的體制,反對派人士被盯上,不同意見者被捂住嘴,這是李光耀的政治遺產,很多年輕世代並不喜歡。他們不斷地問說,執政的人民行動黨的模式下,新加坡的經濟要發展到什麼階段,政治自由化才會出現?如今,李光耀過世了,1場已經耽擱太久的對話可能終於要開始。

《富比世》(Forbes)的網站稍早也刊登評論家柯特金 (Joel Kotkin)的分析,指出在李光耀走後,新加坡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柯特金指出,同樣是國父,李光耀並沒有像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等美國先賢,留下1套可以將全國人民框在一起的信念體系。李光耀令人尊敬,只因他非常有效率。

柯特金指出,晚近的民調顯示,大半的新加坡人對於自己的公民身分感到可有可無,宗教和家庭等穩定社會的力量,也已削弱。新加坡人也與希臘人、西班牙人、塞浦魯斯人、斯洛凡尼亞人,以及海地人一樣,同列世界上最悲觀的人。

柯特金指出,儘管新加坡依舊繁榮,然而社會不滿的情緒日益高漲,人民行動黨的滿意度跌到獨立建國以來的最低點。許多新加坡人受夠了政府的控制以及不斷攀升的生活費,決定遷居他國,現在住在外國的新加坡人多達30萬,對總人口才數百萬的新加坡而言是非常可觀的數字。民調顯示,有一半的新加坡人表示,如果有能力,他們也要搬去其他國家。

新加坡也面臨中國大都市的競爭。許多設在新加坡的公司感到壓力,考慮將公司改設到中國。在過去,亞洲能提供高科技與高品質服務的地方不多,如今已經不少,新加坡的壓力也就越來越大。

新加坡國民對人民行動黨的政策也有很多的不滿。最不受歡迎的政策之一,是要在2030年左右將總人口從5百萬提升到7百萬,主要是接受移民。為了吸納這些人口成長,規劃要建立地底城市。未來許多新加坡人將像小說家威爾斯(H.G. Wells)名著《時光機器》(Time Machine)中的摩洛克斯族人(Morlocks)一樣過活。

新加坡越來越倚重外來勞工,結果使新加坡人在外國人充斥的狀況下感受到自己變成陌生人。在1980年,新加坡的居民中有90%以上是公民;如今只剩63%;到了2030年,外來人口數目將超過本地人。

柯特金在結論中說,李光耀的成就是無可否認的。但他走了之後,現在檯面上的這些新加坡領導人是否能留下什麼超越李光耀的政治遺產,令人懷疑。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