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國際貨幣基金(IMF)在2014年10月宣稱,中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1大經濟體。然而許多數據都顯示,中國的實力非但遠遜於美國,而且面臨相當嚴重的隱憂。

《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昨(3)日刊登美國智庫企業研究所中國研究專家史劍道(Derek Scissors)的分析,指出中國人均GDP只有3千3百美元,卻面臨持續性的資金流失,未來前景堪虞。

史劍道劈頭點破,中國在2014年的人均GDP不到美國的1/10(中國3千3百美元;美國3萬8千美元),在這種狀況下,如果投資意願降低,將是不好的徵兆,而這個趨勢在去年發生了。

在2014年的下半葉,中國的貿易盈餘達到1千2百億美元,但是外匯存底少了1千5百億美元,在這段期間,中國的資金流出額高達2千億美元。這對擁有4兆8千億美元的中國銀行體系固然不夠成什麼傷害,卻也顯示許多人並不把中國視為投資的標的國。

中國當局宣稱在2014年外人直接投資的金額,維持在1千2百億美元。史劍道認為,在這個面具下隱藏著一些弱點。他指出,扣除掉放在房地產的資金,中國的外人直接投資在1年前減少了4%,在製造業方面,更銳減了12%。

如果分析資金的來源,更會發現1個問題:中國把香港人的投資歸類到外人直接投資去了。這種做法不但在政治上很奇怪,在經濟上也很有問題。在中國的外人直接投資中,香港的資金佔了810億美元;其次是英屬維京群島,約為620億美元;而來自美國的投資則約為240億美元。扣除香港的資金,中國在2014年的外人直接投資陡降了13%。

史劍道說,儘管投資減少會有長期的效應,問題如果只有發生1年還不太嚴重。奇怪的是,中國當局似乎打算長期讓多國籍企業感到失望。在2013年,習近平剛接任中國共產黨總書記時,一些外國公司就因售價問題而遭到攻擊;最近更變本加厲,強制要求企業交出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