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內戰期間,往返於台灣、中國的太平輪於1949/1/27沉沒在舟山外海,罹難旅客多達9百多人。民進黨立委鄭麗君等人提案,為豐富跨族群的本土記憶,紀念1949年因戰爭而自中國大陸來台移民的苦難歷史,建請行政院將現在位於基隆港部隊營區「太平輪事件國家紀念碑」重修,並遷至基隆中正公園或民眾能廣為接觸之適當場所,以利民眾能瞭解歷史,並評估將1/27訂為國定紀念日。

立委鄭麗君今(20)日於太平輪沉船事件66周年前夕,邀請當年罹難者家屬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說明他們的訴求。鄭麗君說,這些年來家屬為建碑而一再陳情,民間努力奔走希望還原這段歷史,喚起民眾認識戰爭的殘酷與省思;但非常遺憾的,其間並未窺見政府的努力。她希望透過立院提案,讓政府重建這段歷史,從「人民」、而非「黨國」的角度,來還原這段歷史。

自1951年建於現在基隆部隊營區碼頭的紀念碑,家屬祭祀時非常不方便,希望能遷到其他適當的地點。

遺屬張昭雄說,他父親走的時候,他才13歲,母親肚子裡還有個弟弟;當初意外發生時,全家幾乎都癱瘓了。他曾率團到大陸去祭拜,眼淚幾乎都流乾;當時他的心願就是,「一定要想辦法親自去看父親罹難的地方,想告訴爸爸,媽媽也上天堂了,請你照顧媽媽」。說到這裡,張昭雄不禁哽咽說,「為什麼我不太願意參加這個活動,因為每次都很難過」。

對於電影「太平輪」上映,張昭雄也說,「跟我們是兩回事」。雖然導演吳宇森有到他那裡表達拍攝的意願,但張說,鐵達尼號是有錢人出去玩,船沉了;但太平輪事件,「完全不是戀愛故事。而是因國共內戰、逃難,很不得已才搭上太平輪的」。

最早以太平輪事件為背景,寫成「太平輪:1949」一書的張典婉則說,希望「上個世紀的慘劇,這個世紀要做個ending(結束)」。

家屬吳漪曼也說,「為太平輪立碑是代表我們對戰爭最深刻的反省,也告訴我們和平是多麼值得珍惜的。」

2004年即跟張典婉開始舉辦追思太平輪事件的民進黨民主學院主任楊長鎮說,今年已經是第12年舉辦這個活動;美國對於內戰、越戰紀念碑都有一套制度管理,但台灣卻連個法源也沒有。太平輪紀念碑像個無主物一樣,沒有一個單位登記過。

對於遷碑事宜,受難者吳祿生家屬第三代吳素萍於2012/2/22寫信給總統馬英九說,「每年1/27太平輪受難者家屬,總是帶著鮮花到基隆碼頭司令部的軍事基地,去遙祭亡者,想去祭拜阿公都還要寫公文,等待軍方公文批下來了才能進去;且還有時間限制,感覺真像是去監牢探監,對受難者家屬而言是多麼的傷痛與悲哀」。

太平輪紀念協會要成立,也多次被內政部駁回,吳素萍信中也說,「太平輪紀念協會成員少之又少,連開個會的說話聲音,微弱到你要貼得很近才能聽得見,到政府各部門去拜會都是被打槍回來,我們像個燙手山芋,沒有人要理會,官員都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們為的只不過希望政府能重視1949年太平輪沉船事件,為的是希望太平輪紀念碑能移出基隆的軍事基地,讓更多家屬遙祭受難者,讓更多人去知道因為戰亂所造成的苦難與傷痛」。

對於吳素萍信件,馬總統並沒有親筆回函,而是轉請行政院秘書長林益世辦理,並由國防部海軍司令部回函。公文強調,「太平輪遇難旅客紀念碑」因非屬軍方管有,且現座落基隆市中正區中濱段267-17地號土地,產權屬基隆港務局管有,有關該紀念碑移出基隆軍事基地乙節因事涉全體遇難者家屬權責,請渠等形成共識,並正式具函向基隆市政府申請,由本軍協處較為妥適。

對於軍方回函,吳素萍直言,「看了無感」,「可能總統也沒有看到」。

「太平輪:1949」作者張典婉表示,遷碑一事最早是向基隆市文化局申請,但官員回函說這是「小眾」的事,不是大眾的事。然後,國防部副部長楊念祖說,這要所有太平輪受難者家屬都同意;接著文化部長龍應台請1位副部長處理也不了了之,種種過程都讓家屬非常難過。

遺屬孫令剛則表示,官員的回應都只是敷衍家屬的話,事情沒那麼複雜,當年這個紀念碑並不在軍方園區裡。張典婉及遺屬張昭美則補充,當初那裡是海水浴場,在公園的外面立碑;後來該地區才設立軍方園區的。蓋的時候沒問全部家屬,遷出去時卻要求須找到全部家屬。家屬姜思章說,這是笑話,要他們到哪裡去找到所有家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