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週刊恐攻死亡的總編輯夏邦尼耶,堅持「不自由,毋寧死」的信念,早被恐怖組織列為攻擊目標,巴黎警方雖派員保護安全,仍無法避免悲劇。

「查理週刊」(Charlie Hebdo)恐攻事件死亡的總編輯夏邦尼耶(Stephane Charbonnier),是法國知名政治嘲諷漫畫作者,雖長期面臨死亡威脅,但他仍堅持不自由,毋寧死,法國大革命精神,認為沒有言論自由,活著不如死去,並多次在國際媒體說明立場。

夏邦尼耶和同在恐攻中身亡的漫畫作者卡畢(Jean Cabu)及渥林斯基(Georges Wolinski)等人,長期堅持作畫嘲諷權力與宗教的荒謬,包括描寫先知穆罕默德(Muhammad),都是基本自由與言論自由的重要成分。

巴黎警方早將週刊列為可能遭恐攻的目標,派遣員警保護週刊辦公室與夏邦尼耶等人,不過槍手行動猶如軍事特勤,鎖定特定對象與週刊集會時間,槍殺員警,再血洗辦公室。

國際事務評論員札卡利亞(Fareed Zakaria)指出,事件已造成媒體的寒蟬效應,媒體經營者和工作者得選擇,是否要經營這類媒體,媒體管理與工作者得面臨風險。

以漫畫嘲諷政治與宗教是法國媒體的長期傳統,插畫訊息明確,一般人易於解讀,畫者有高度發揮空間,早在法王路易十六與瑪麗皇后送上斷頭台前,即是法國社會的傳統。

隨著法國與歐洲穆斯林人口增加,嘲弄先知的插畫屢次引起重大爭議與暴力回應,網路與社群媒體效應擴大爭議影響,夏邦尼耶擁有大量粉絲,週刊銷量增長的同時,也被極端組織列名恐攻目標。

漫畫嘲諷先知過去也遭批評,「費加洛報」(Le Figaro)曾抨擊,查理週刊的作法是愚蠢挑釁,法國當局也曾指出,週刊只是火上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