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於10月8日宣布由蕭萬長前副總統作為馬英九總統的領袖特使,出席11月於北京舉行的亞太經合會(APEC)非正式領袖會議,馬政府運作多時的APEC「馬習會」一如預期宣告破局。

兩天後的10月10日馬英九發表國慶演說,在兩岸關係部份重申「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是兩岸六年來和平發展的關鍵。馬英九也針對香港民眾最近為爭取特首普選的行動,再次表達堅定的支持。他甚至援引30年前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時,曾說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名言,強調今天的香港何以不能比照辦理,「讓一部分人先民主起來」?

對此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立即強硬回應表示,「2017年實現特區行政長官由普選產生,是香港發展的一大進步,台灣方面不應對此說三道四。」她還「說兩岸和平成果得之不易應當加倍珍惜。」

8月底北京國台辦副主任龔清概來台參訪,「順便」向陸委會遞交今年APEC非正式領袖會議邀請函,引起沸沸揚揚爭議,馬政府認定龔清概就是特使,如此遞交請柬方式事先均雙方協商接受。按照過去慣例,APEC主辦國應二度派遣特使前來確認台灣領袖代表人選,但真相否如此外界不得而知。

若以總統府決定蕭萬長出席的時間以及馬英九國慶文告有關兩岸關係論述定調的時序推敲,總統府應於兩個多星期前香港佔中行動展開後,即已放棄APEC「馬習會」的運作,進而思考利用國慶談話來回應北京的冷漠與台灣內部民意的質疑。

從今年春天台灣發生的太陽花公民運動展現對馬政府推動兩岸關係速度、範圍與不透明性的反彈,到夏天前陸委會副主委張顯耀疑似涉及兩岸事務洩密事件,再到秋天香港佔中行動凸顯對「一國兩制」限縮港人自治以及特首假普選的不滿,最後是馬英九引頸期盼的APEC「馬習會」胎死腹中,種種因素造成兩岸關係進入盤整期,也未能如馬英九的盤算能再有政治性的突破。

這其中還牽涉到的因素,包括習近平刻正挾肅貪之名行權力鞏固之實可能面臨舊勢力反撲之風險,以及11月10日APEC非正式領袖會議與隨後的「歐習會」等棘手議程,更遑論台灣又發生頂新集團食安事件所衍生出馬政府、國民黨與親中企業的「親信資本主義」(crony capitalism)關係爭議,愈發加深台灣民眾對馬英九推動兩岸關係的反對聲浪。

由此觀之,北京拒絕馬英九出席APEC國際場合原本是預料中事,甚而馬政府私下沙盤演許多的非國際場合「馬習會」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上述種種內部與外部情勢的變化,建立在馬英九一連串的一廂情願與對台灣民意的誤判之上。但它是否導致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在剩餘一年多任期內將出現轉向?幾個角度值得觀察:

一是11月29日台灣的九合一地方選舉結果。頂新事件連帶影響包括台北市長與台中市長等國民黨選情,更引爆國民黨內部存在已久的「馬連心結」。

國民黨台北市長勝文陣營為了挽救始終落後無黨籍候選人柯文哲的頹勢,公開呼籲行政院長江宜樺下台負責,由台北市長郝龍斌取代,同屬「命運共同體」的馬英九則力保江揆。若選舉結果國民黨大敗,甚至失去首都執政權,勢必點燃國民黨內部「反馬」的權力鬥爭。若連勝文險勝,連家與郝家勢力坐大,亦將左右馬英九任期最後兩岸關係的走向。

二是馬英九對自我歷史地位的修正。面對國內施政無能,馬英九原本亟思以「馬習會」扭轉印象。唯北京對馬英九無力確保服貿協議在立法院過關的失望,也對馬英九脆弱的國內支持度了然於胸。若國民黨地方選情敗選,北京更無須與正式跛腳的馬英九打交道。有鑒於此,習近平何須與馬英九見面?

果真馬英九對「馬習會」死了心,唯一能做的就是確保戰場,全力宣傳過去6年兩岸關係達成的表面成果,凸顯兩岸關係和平穩定,淡化其任內台灣經濟過度「傾中」造成對台灣主權更長久的傷害。馬英九甚而有可能轉向對美關係的親近,化解華府對其過度「傾中」的疑慮。

馬英九果真採取對外關係的「再平衡」戰略,不再以中國為馬首是瞻,強化與周邊國家實質外交關係,對台灣未嚐不是好事。可以突破的領域包括爭取美國對台軍售、國際參與的支持與政治地位的提升,甚至在南中國海領土爭端上與北京切割。

當然,若馬英九真的調整兩岸政策方向,北京會如何回應?又民進黨若地方選舉大勝,累積2016年重新執政機會,會對美中台關係造成何種影響?皆構成2015年台灣朝野領導人審慎評估國內外政策環境變化的重要因素。

作者:劉世忠(新台灣國策智庫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