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遍尋覓中,台北市長在野陣營參選人柯文哲延攬了前新黨立委、紅衫軍副總指揮姚立明擔任競選總部總幹事。這一人事安排,一般都被認為是好牌,對於在野大聯盟有實質加分效果。尤其是在連勝文頻頻失言、失分下,柯陣營趁勝追擊,不僅穩定領先優勢,也可實質拉抬看好度。

其實,今年2月中旬就傳出柯陣營有意找民進黨不分區立委李應元擔任競選總幹事一職。其中原因不外乎,李的謝系色彩,有利於拉進北市基層最雄厚的謝系人馬輔選;李與柯兩人都是舊識,且有醫界共同背景;李的人和,各派系都可以接受;最後是李曾參選過2002年台北市長,對於北市選舉的能與不能都很清楚。

但幾個月下來,李應元雖然進駐柯辦負起主導選戰實務工作,但頭銜一直都沒有確定。果不其然,柯文哲真的想要在他的競選的組織層面上,也實踐在野大聯盟想法。最後終於給他找到了姚立明,補上了一塊「非綠」的拼圖。

一位跟柯文哲親近的人就透露,幾個月前,團隊在討論柯要不要加入民進黨時,多數成員都傾向入黨;但柯沒有鬆口、但也沒把話講死。但可以看到從去年9月底,柯第一次找蘇貞昌談說要打一場不一樣、超越藍綠的選戰;蘇問他要怎麼打?柯則說,還沒想到。過程中,入黨的壓力也一直湧向柯。到了12月,柯蘇再度會面,柯還是不願說出入黨兩字。

到了今年1月中,柯對外確定,不會加入民進黨。這位人士就說,反思這幾個月來,柯要用無黨籍參選的心意甚決;他就像急診室的外科醫生一樣,只要病人還剩一口氣,就一定要救到底。所以,新系挺顧、不挺在野大聯盟,柯就一次、二次、多次的拜會。看來這次選姚而非李,其實也跟這個情形差不了多少。

柯文哲演講時喜歡說,他向前總統李登輝請益時問,如何超越藍綠?李頓了一下說,那就要比藍綠更大的東西,那就是公義。這是柯的政治哲學,也是他前進的力量。柯還喜歡說,他是學科學的,討論時如果有問題,就把數據拿出來看,比較後就知道了。

基本上,這並不算錯,但也不能說是對的。因為人類的世界裡,許多數據其實是先有價值、觀點,才有數據的。例如貧富差距、貧窮線、公共住宅比率等,都是來自於強調平等的價值。而交通時間、國民所得、招商等概念都是來自於發展論的。藍綠本身,不僅是黨派,也是價值的取捨,甚至這個背後跟當事人客觀的社經地位,也都有一定的關聯性。

另一個藍綠惡鬥令人厭惡的,其實是在「惡鬥」兩字,而非藍綠價值所致。也就是這10多年來,特別是為了總統大選,雙方用盡了種種方式去攻擊對手,以激化自己支持者的憎恨情緒,好動員出來投票。這個情形,2004年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形容的很貼切,他看到這些大型造勢晚會,各自動員了幾十萬人出來聽自己候選人罵對方的候選人。這個不是藍綠支持者的對立,而是藍綠各自的支持者,看不起另一個陣營的領導人。問題是在領導人身上,而非民眾身上。

藍綠惡鬥另一個令人厭惡的,就是自己人不打自己人的「幫派文化」。看到別的陣營犯錯,群起圍毆、踹上好幾腳;但自己陣營犯錯時,睜一眼、閉一眼,或幫忙圓過、扯謊。這裡並不是告訴柯文哲,蹲下來,好好等小英犯錯後,踹上一腳來證明自己的超黨派;而是說,如果要證明自己沒被幫派文化綁架,那最好的方式就是作為在野大聯盟「幫主」的自己犯錯時,鼻子摸摸,自己先出來認錯,別叫他人出來救駕。

柯文哲常說,這次參選就是要給台灣社會一個重新開機的機會。年底選舉,將會證明這個機會能不能到來。但即便他當選台北市長,這個開機的過程還是動態的。在野大聯盟一旦成為執政大聯盟,就不會是個短暫的組合,對台灣社會就會產生一定的變化;這不僅台北市2百多萬人都在看,全台灣2千多萬人也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