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台灣嘉農棒球隊闖進日本甲子園歷程的國片《KANO》,上映後好評不斷、票房亮眼,但有部分人士批評,該片過多的日文台詞與美化日本統治的劇情,意在傳達「媚日史觀」。究竟,《KANO》的劇情設定是忠於史實,還是矮化了台灣主體性?新頭殼特別開放線上PK,歡迎網友前來發表您的看法。

由魏德聖監製,馬志翔執導的電影《KANO》在2月27日正式上映,劇情描述1931年日治時期,首度由原住民、漢人及日本人「三族共融」所組成的台灣嘉農棒球隊,勇闖日本甲子園大會決賽的奮鬥歷程,上映首日全台票房就突破1400萬元,更獲得觀眾一片好評。

但《KANO》片中為符合日治時期的時空背景,有多達9成以上的台詞以日語為主,另外,片中也描述嘉南大圳等日人治台功績,監製魏德聖也形容,該時期為「台灣的一個美好年代」,引發部分人士批評魏德聖在電影中傳達「媚日史觀」,忽略日本殖民統治對台灣人民的剝削,矮化台灣主體性。

對此,魏德聖表示,他從《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到《KANO》,在族群問題上,從沒特別替誰說過話,都是用宏觀的角度去理解時代下不同族群發生衝突的原因和問題,從不偏袒某個族群,他也反嗆:「都啥時代了,怎還有那麼多仇恨啊!」

究竟,描述原民、日、漢人「三族共融」,以日語為主要台詞的棒球電影《KANO》,是否因此矮化台灣主體性?新頭殼特別開放線上PK,歡迎網友與影迷前往「線上辯論」專區http://newtalk.tw/pkbar.php?oid=96,投下您贊成或反對的一票,並留下您的意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