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中右撇子佔壓倒性多數,但左撇子也有。究竟為什麼會這樣?目前仍未有確定的答案。不只人類如此,魚、蛇和蝸牛也有左右撇子之分。

根據《朝日新聞》28日報導,日本富山大學水生動物研究室中,慈鯛科的熱帶魚約有80隻在細分的小水槽裡優游著。神經行為學的竹內勇一(TAKEUCHI, Yuhichi)助教在水槽中放入一隻金魚後,慈鯛就開始多次攻擊金魚,想要噬吃金魚的鱗片。

仔細一看,發現這種魚攻擊的目標都是金魚的左側面。竹內說明,「這種慈鯛是左撇子。」

慈鯛的棲息地之一在非洲中部坦干依喀湖(Lake Tanganyika),有些種類會吃其他魚類的鱗片。指導竹內的京都大學名譽教授堀道雄(HORI, Michio)在1993年在美國科學雜誌發表過,發現坦干依喀湖中會吃鱗片的魚種左右撇子都有,其中之一則是會出現右撇子和左撇子群體較多的時期反覆輪替的現象。

會吃鱗片的慈鯛左右邊下顎的形狀不一樣,這是為了單邊容易開下顎而形成的構造,同時也是遺傳演化的結果。當右撇子的魚一多,那麼會傾向在餌魚的右後方伺機攻擊。因此造成左撇子慈鯛反而容易捕獲更多的餌魚,取得更加的營養狀態,因而能讓更多的後代繁衍。其結果就是左撇子魚增加。

竹內負責詳細調查慈鯛的捕食活動。從不順的那邊展開攻擊的話失敗率會增加,調查的結果確定從順勢的那邊則較容易捕獲成功。

那麼究竟是什麼控制左右撇子的行程呢?竹內注意到腦內的神經細胞「毛特納氏細胞」(Mauthner cell),正在調查神經層面的反應,「我們考慮目前所持的左右撇子實驗數據時,從慈鯛這種魚聯想到應該是從駕馭掌控神經的層面著手。」

左右這種不可思議的關係,在蛇和蝸牛間也存在著。蝸牛的殼根據種類,可以分為右旋和左旋。實際上來說,以右旋殼佔壓倒性的多數。因此以蝸牛為捕食對象的蛇,為了方便捕食右旋殼的蝸牛,也因應發展出「右撇子」現象。京都大學白眉中心專研演化生物學的特定助教細將貴(HOSO, Masaki)這10年來一直努力研究這項假說。

細將貴的研究對象是只在日本石垣島和西表島生存的岩崎背高蛇(Iwazsakisedakaheibi),又名琉球鈍頭蛇(學名為Pareas iwasakii),這是一種主要以蝸牛為食的日本特有種蛇類。他慎重地調查這種蛇的標本,發現多數標本中右邊的牙齒比左邊的多。他也請美國的博物館調送同科同屬的蛇類骨骼標本,果然也是右邊的牙齒比較多。

捕食右旋殼蝸牛的時候,蛇的左右下巴分別會加以動作,將逃進殼內深處的蝸牛拖拉出來。如果是右旋殼的話,緊緊將右邊的牙齒貼近,用力緊咬外殼不放,再用左邊的牙齒伸進殼的深處咬食蝸牛出來。這個時候,蛇的頭部右方必定是朝上。

這種「右撇子」蛇所在的地帶,左撇子(左旋殼)蝸牛必定有較多的傾向。這能夠說明為了較容易從蛇的捕食中逃出生天,蝸牛從右旋演化成左旋。細將貴就是這樣證明了「右撇子蛇假說」,他表示,「蛇和蝸牛有著非常精采的演化故事。」

那麼生物體中究竟是什麼決定了左右撇子呢?

「左比目右鰈魚」,這項餐桌上的常識,其實是養殖過程中想不到的結果。高級魚「星鰈」天然野生種雖然2隻眼睛都是集中在身體的右側,但是養殖魚的話,則有3~4成2隻眼睛集中在左側,甚至也有眼睛分開兩側都有的現象。

日本東北大學專研魚類胚胎學的教授鈴木徹(SUZUKI, Tohru),一直研究著比目魚和鰈魚的左右之謎。比目魚和鰈魚在幼魚時期眼睛是長在左右兩側的,但是隨著逐漸成長,眼睛就開始向單邊移動。

鈴木注意到,這可能跟被稱為「諾達爾信號通路」(Nodal Pathway)有關。「諾達爾信號通路」和決定內臟的位置有關,是複數遺傳基因的相互作用。人工養殖的時候,有些星鰈中與成長相關的「諾達爾信號通路」沒有運作。

人工養殖的時候,有時候荷爾蒙平衡崩壞,使得諾達爾信號通路沒有辦法正常運作。鈴木目前正在反覆試著在實驗中養殖出正常的星鰈。

人類約9成是右撇子。目前理由雖然不明,但是美國科學雜誌《公共科學圖書館─遺傳學》(PLOS Genetics)於今年9月刊登一篇論文表示,很可能和「諾達爾信號通路」有關。鈴木表示,「人類的腦也可能和諾達爾信號通路有關。如果認真考慮實際機能的話,或許能夠完美說明左右撇子的成因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