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委託台灣檢驗科技公司,對市售20款行動電源依國家標準進行9項品質檢驗,結果在電容量與可充電鋰電池標示上,不符合率高達百分之百,引發對行動電源缺乏檢覈標準的隱憂。國際知名的產品安全測試獨立認證機構Underwriters Laboratories(UL)便率先為行動電源制定新的測試準則,以提供隊行動電源標示容量虛實的檢測。

UL指出,台灣目前對於行動電源僅要求產品須標示電芯容量,但電池實際使用時的放電量卻與標示有落差,國際間也尚無針對行動電源這類產品容量測試的統一標準。UL因此率先制訂專屬於行動電源的容量測試準則(Test Protocol),以推動更精準與具有公信的容量檢驗,並確保消費者的權益。

市面上的行動電源品質良莠不齊,不同產品間也有極大的價差。日前UL產品安全事業高科技產業工程部亞太區總監蔡英哲,在接受3C新聞網站「癮科技」訪問時曾表示,台灣目前對於電池安全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沒有一套強制性的規範,只需要廠商自主宣示,不需要經過官方或是公正第三方的驗證即可上架,沒有嚴謹的測試流程把關。

蔡英哲也指出,在國際間制定出統一規範之前,部分消費者會以電池上常見的歐盟CE標章與FCC電檢標章做為判斷電池安全的依據,但CE安全標章也是自我宣示的標章,並無審核機制;而FCC更只有確保行動電源不會造成電磁干擾,與安全無涉。歐美、日本,甚至泰國目前都已經有電池安全相關法規,但台灣至今卻仍付之闕如。

以目前市售行動電源來看,標示主要是依照「國家標準規範(CNS)」和「商品標示法」中的電池芯容量標示方式,但由於並未考量到行動電源透過線路放電時的能量損耗,因此額定容量與實際使用放電量出現顯著落差。

UL也表示,先前即使廠商將產品送測,一般實驗室採用的測試標準多為常見於測試筆電或手機等攜帶型裝置電池芯的IEC 61960標準,但因為忽略USB輸出電壓與行動電源鋰電池電壓之間的規格差異,依然無法對容量進行準確評量。

UL台灣總經理湯家德透露,國內已經公布自明年3月起實施對行動電源的強制規範,而UL也已獲得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授權為國內電池類產品安全檢測的指定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