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教育部統計處99年度學生健康檢查資料顯示,台灣每3到4個國中以下的孩童就有1個體重過重或達肥胖。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今(22)日發表2013年兒童零食食用狀況調查報告,結果顯示,高達7成的孩子經常吃零食,其中,如果家長喜歡吃零食,更容易強化孩子零食依賴的問題。

調查發現,7成的孩子每周至少吃2次零食,更有1成6的孩子每天至少吃一次零食,而台灣孩童最常吃的零食為洋芋片(50.6%)、含糖飲料(45.3%),更有高達9成5的孩子吃過團購零食,如爆米花、薯條、蛋捲等等。

兒盟執行秘書黃韻旋表示,大人省運費大量購買的零食,使得孩子唾手可得,調查也發現,「家中大人喜歡吃零食」的兒童,「家裡總是或經常有零食」的比例是「家中大人不喜歡吃零食」的兒童的2.8倍,大人經常拿零食當獎品的比例也高出3倍。

台北馬偕醫院營養室課長蔡一賢指出,平常放任孩子攝取這些易致胖的食物,容易造成孩子的血脂肪升高。她強調,兒童時期的肥胖,會導致脂肪細胞的數量增多及形狀變大,長大後的飲食習慣若沒有改善,小胖子變成大胖子,將造成日後肥胖的機率增高,希望大家打破「小時候胖不是胖」的迷思。

此外,蔡一賢提醒,兒童若食用過多添加物的食品、果汁,容易造成噁心、嘔吐、過敏、紅疹的副作用,更容易增加致癌機率,長期食用對孩子的健康傷害很大。

兒盟在現場親自實驗調配加工果汁,同時標示出多種熱門零食的高含油量,看見用砂糖、化學香精和食用色素就可以調配出與市售飲料相同的飲品,現場的孩子很驚訝。就讀小學六年級的Mandy說,她的零食多為父母買的,一個禮拜吃1~2次,發現這些這麼不健康後,會盡量少吃。

黃韻旋表示,目前政府對於食品添加物的使用安全標準,並沒有訂出符合孩子的標準,更質疑一般檢驗合格的劑量,孩子的身體是否能承受。她強調,政府必須盡速訂出兒童的標準,並加強食品教育,應該要讓兒童能讀懂食用的添加物含量上限,及多種添加物混合,是否會對自己的身體造成危害。

最後,黃韻旋呼籲,「少點零食、多點健康」,強調家長的飲食習慣會影響孩子,必須從自己開始學習回歸「天然」食物味道。

此項調查針對台灣本島國小5、6年級學生進行隨機抽樣調查,總計發出1614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295份,在96%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3%。本調查所指的零食是正餐之外所吃的食物,包括餅乾、糖果、飲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