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已耕耘7年之久的立委林佳龍,每天以高鐵為交通工具奔馳在台中、台北之間,在他心裡有個願景,那就是讓台中成為一個綠色、適合居住的城市。他認為,台中市有良好的發展潛力,可以重現昔日「文化城」風華。他強調,「城市是為了人而存在、城市是文化的容器」,而不該為了發展城市而做無謂的政策。

今(19)日中午的「開放編輯室」請到有意問鼎台中市長的林佳龍,暢談他對於這個都市的看法以及未來願景。

談到台中現況,林佳龍說,台中是個天氣溫和的都市,颱風極少。而且,南來北往交通也便利,往日更有「文化城」的美名。但他也提到,昔日台中的基礎建設包括國美館、科博館等都是因為當時省政府還座落在中部,但凍省後,台中好多項建設都停滯了,只剩下炒地皮、炒樓;沒有地可以炒作的老市區跟著沒落,像鬼城一樣,從中央到地方,對台中的關心都不如台北及高雄,而且縣市合併後,本來預計的建設後來都要不到,捷運到現在也還蓋不出來。

提到捷運,林佳龍說,捷運一定要蓋,而且現在蓋已經太晚了。他分析,台中腹地大,有山區、海區和屯區,鐵路也有山線和海線,只要把軌道串連起來,可以成為台灣的環狀「山手線」,不像高雄腹地狹小,只能蓋成十字型捷運,容易虧本。他批評中央,讓台北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蓋捷運,到了高雄就變BOT,換到台中就喊沒錢。

林佳龍說,若是台中能蓋出環狀線捷運,就能串連29個鄉鎮縣市,如此一來,可以坐捷運去大甲參拜鎮瀾宮、去清水高美濕地等,「串起來像珍珠項鍊一樣」。但目前捷運規劃只有一條,沒法形成路網。他批評,中央推動縣市合併像夫妻結婚,但沒有嫁妝也沒有家產,合併有名無實,這也是台中市長胡志強聲望由高到低的原因之一。

談到財政問題,林佳龍也抨擊,2009年縣市合併時,規定2個月內要公布新的財政劃分法及公債法,結果到現在3年了,才好不容易送出財劃法修正案,他舉例,像台中縣市合併,台中市不但要吸收台中縣600億債務,學校、署立醫院和防洪治水等都要交給地方負責,卻沒有增加預算,現在國民黨版本的財劃法也仍是中央「集權集錢」的制度,「非常荒謬」。

林佳龍透露,胡志強最近的構想也紛紛被中央以「增加中央政府舉債」為由駁回。他批評,中央政府沒有做好配套,像馬英九本來主張增加直轄市舉債上限,但後來不了了之。最後,台中市只能看著台北市、高雄是以直轄市規格分別舉債5千億、2千5百億,自己卻只能以省轄市規格舉債6百億,現在已在破產邊緣。

林佳龍表示,因應中央財政計劃制肘,他提出「地方財政再生基金」,地方可以自償性質、強制還本、活化地方資產等,除了延緩破產外,還可以逐步起動重大政策,如台中環狀線,可以藉此籌500億。

主持人問到台中文化城的問題,林佳龍說,台中市適宜人居,學校多、市民知識程度高,很多創意包括珍珠奶茶、鳳梨酥、太陽餅、pub、電影、音樂等流行文化都來自台中,但若要說到文創產業,面對政府長年重北部輕中南部,台中雖有潛力但不代表環境已經成熟,這跟市府施政重點也有關。

林佳龍舉例,像台中市中區被日本人稱為「小京都」,是全台第1個有都市規劃的地方,應該要用文化產業讓他的舊城區再生,而不是用毫無文化可言的重劃區、炒地皮,「要回到老市區才有新未來」。另外,台中有柳川、綠川、梅川和許多綠園道,應該讓這些綠色能源將台中串連成一個休閒、消費的生活首都。但現在,台中已經被炒樓炒成一個空心的城市。

另一方面,林佳龍指出,台中展演空間不足,導致市民縱想參與藝文活動,卻都因為場地不佳而放棄。他舉例,台中這幾年雖重視藝文表演,如波伽利、帕華洛第演出等,但都在台中體育場、甚至「野台開唱」,沒有留下任何東西。林佳龍強調,城市的生活機能要好,透過辦活動把基礎建設做好才重要,辦過眼雲煙的活動雖然討喜,但「船過水無痕」。他批評胡志強「台中財政困難,砸錢辦這些活動的市府也要負點責任」。

主持人詢問林佳龍讓自己的小孩選擇實驗教育學校的原因,及對12年國教的看法。林佳龍說,這幾年來,教改讓教育自由化了,但內容基本上還是很空洞。他認為,12年國教是契機,讓學生能學一些「帶得走的能力」,他強調,教育是「為了讓生命有所開展」,應該培養孩子能創造屬於自己的工作,而不是培養他去找工作。林佳龍舉例,把40萬失業人口與40萬工作機會媒合固然很重要,但更應該培養出40萬能創造自己工作的人出來。

林佳龍直言,台灣現在的教育把思考放第1位,感受力放在很後面。但其實思考是依據感受而來的,「我們會因為痛覺而有同情心、因為有平衡的感覺而意識到均衡」。他舉紅透半邊天的「豪小子」為例,林書豪的空間感非常強,才能成為一個可以縱觀全場的優良後衛,這在台灣「坐在書桌前的學習」是辦不到的。他呼籲,台灣應該培養有創造力的孩子,要把人當人看,而不是把人當作為工作而存在的個體。

林佳龍說,自己在最近出的新書「城市夢想家」中提到,城市應該是為了人而存在、成是應該是文化的容器,施政應該以人為本,而不是作一些無謂的政策。往後,他也願意繼續在台中耕耘、與台中市民一起創造共同的願景,若是有機會問鼎台中市長,他也期待把這些想法落實到實際的政策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