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目前已知的蜥蜴會斷尾求生一般,日本沖繩縣八重山諸島的蝸牛在遇到天敵蛇來襲時,也會將相當於尾巴的部分腹足捨棄,躲到自己的殼裡。日本學者細將貴 (HOSO, Masaki)於昨日(10/2)在英國皇家學會 (The Royal Society; 日:英王立協会)發表此項研究成果。將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捨棄以自我保護的行動,除了蜥蜴以外,還有螃蟹與蚯蚓,這次是世界首次確認蝸牛也有此類斷尾求生的行為。
最新的研究發現,薩摩屬的年幼栗蝸牛 (學名為Satuma caliginosa caliginosa),當受到專食蝸牛的天敵鈍頭蛇(Parea iwasakii)攻擊時,會自我捨棄腹足。當蝸牛逐漸成熟長大,會逐步捨棄以犧牲求生存的防禦機制,傾向以足夠抵擋攻擊的硬殼防禦,這是受迫損害最小的生存戰技。
薩摩屬的栗蝸牛S. c. caliginosa是生長在日本沖繩縣八重山諸島─石垣島、西表島、以及與那國島的原生蝸牛,其中石垣島、西表島同時存有牠們的天敵─專食蝸牛的鈍頭蛇。成年的S. c. caliginosa擁有較狹窄扭曲的殼口,當受到攻擊時躲入殼內,鈍頭蛇將非常難以繼續捕食。但是年幼的蝸牛則無法長出這樣的殼口,原因是必須繼續先完成牠們體型逐步長大的生長過程,而這使得牠們極易受到鈍頭蛇的攻擊。
現在2日於英國皇家學會發表的新研究顯示,年幼蝸牛為了彌補先天不利之處,牠們在受到蛇類攻擊時會犧牲自己的腹足。腹足是蝸牛用來爬行的部分,它看起來更像滑行在地上的尾巴。
荷蘭自然史生物多樣性中心(Naturalis Biodiversity Center)研究學者細將貴,綜合了對薩摩屬的栗蝸牛S. c. caliginosa的田野調查以及實驗室的實驗結果,發現約60%的蝸牛能躲過鈍頭蛇的攻擊,其中有一半是從蛇口逃生。但有45.4%的案例,蝸牛捨棄牠們的腹足作為攻擊者的小點心來分散注意力,以求東山再起。
較年長的蝸牛相對於年幼的蝸牛而言,較少捨棄牠們的腹足。或許是斷尾求生是代價較高的選擇。蝸牛約需一個月的時間才能重新長出失去的腹足。不論如何,細將貴能從野外抓到的蝸牛,重新長出腹足的比沒斷掉過的多。這個事實顯示,長期而言斷尾求生將不會增加蝸牛的死亡率。
失去腳總好過失去生命,如果你是隻蝸牛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