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在台灣素有國病之稱,為了解決台灣國人肝病健康的問題,一群台灣肝病防治的醫師成立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每年都到各地偏鄉幫助民眾進行肝病篩檢與健康防治工作。肝病防治基金會執行長楊培銘表示,肝病協會的最終目的在走出醫院主動幫助民眾防治肝病,使台灣走向無肝病的國度。

今(3)日新頭殼「開放編輯室」邀請到肝病防治基金會執行長楊培銘博士及副總監蘇玲華解析台灣肝病防治的秘訣。

楊培銘首先指出,肝病是一種沉默的疾病,肝臟是一種沉默的器官,肝臟內部神經很少,表面才會有神經,若一旦病人以感受到肝臟表面的疼痛,那已經是很嚴重的病情。

他指出,在肝臟內部發炎或長癌細胞的絕大多數病人不會有症狀,沒有症狀就不知道自己的肝處於危險的狀況,這也是肝病防治協會之所以希望踏出醫院走到社會主動幫助病人發覺病情的原因。

楊培銘近一步表示,台灣民眾過去在沒有B型肝炎疫苗接踵前,或沒有現在這些特殊治療前,一般5至6位成年人中就有一位是B型肝炎帶原者;C型肝炎雖然比較少,但從20歲以後隨著年紀增加比重也愈來愈高,如此加總計算,全台灣有B型肝炎或C型肝炎、或兩者皆有的肝病患者,大約有近3百多萬人。

他指出,雖然有很多人一輩子健康帶原,但終究有相當比例的帶原者最後會走向肝病三步曲,從慢性肝炎、肝硬化到肝癌,所以我們希望病患能定期追蹤,只要固定能找醫師作定期抽血及超音波檢查就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副總監蘇玲華則表示,肝病防治學會都會去規劃每年定期要前往篩檢的地區,她指出尤其原住民以及沿海漁村地區感染肝炎的機率比較高,因次學會每年皆會進行下年度篩檢區域的規劃。

蘇玲華指出,肝病防治協會往往必須靠企業或其他團體給予經濟上的支援,才能前往一些沒有去過、或高病發率的地區,與當地鄉鎮市公所、衛生局聯繫,安排時間進行民眾肝病防治的篩選檢查。

楊培銘表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的目標是希望將台灣的肝病根除,除了篩檢,最怕就是民眾因為種種可能經濟上的考量,不願到醫院就醫。他表示,基金會願意站在幫助民眾的立場,在經濟層面協助就醫,或主動發現找早期治療等,主要的目的就是幫助民眾控制肝病甚至治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