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公視董監事提名審查,20日經兩輪投票,仍只通過3位董事2位監事,加上先前新聞局時代已通過的5位董事與1位監事,總共選出8席董事與3席監事,距離法定最低董事名額17席,還缺9席董事。這是由朝野政黨雖然各自盤算,卻共同促成的一場災難。

文化部長龍應台的提名名單不是無可挑剔,但是在公視董監事會運作脫軌6百多天之後,這應該是一份政治味不濃,可以被期待的名單。

表面上看,龍應台的名單三分之二被刪掉,是對龍應台本人及被提名者的羞辱。但對照一下審查者和被審查者名單,恐怕多數人會覺得,這個結果應該是讓審查委員丟臉才對。

從問責的角度來看,龍應台交代了她提名這些人的過程,說明了她為什麼提名這些人,她為她的名單負責,為了讓公視盡快恢復正常運作,龍應台盡力了。

立法院提出來的每一個審查委員權力都很大,糾集4張票就可以封殺一個被提名人,但是有誰出來為封殺某個人說明理由?誰要為公視遲遲無法產生合法經營團隊負起責任?權力這麼大的組織和個人都不需要為他們搞出來的爛攤子負責,這是什麼道理?

為什麼最早幾屆的審查機制還有辦法運作,而現在卻完全失靈了?過去,提名的人和審查的人為了公視,至少曉得自我節制,可是,當一個政權開始用一連串粗暴的方式要掌握公視的控制權時,潘朵拉的盒子就打開了,信任感消失了,災難收不回去了。

龍應台已經沒有理由,其實也沒有能力,再提新的名單讓立法院的審查委員會凌遲。她的名單敗得如此淒慘,不只是因為在野黨提名的審查委員杯葛,事實上國民黨也運作抵制了她的名單。龍應台想要在文化工作上擺脫政治的牽絆,卻在她第一件具體工作上得到狠狠的教訓。

解鈴還需繫鈴人,現在訂下「公視法」以及按這部法律推出審查委員會的立法院,必須為公視如何運作下去,負起完全責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