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1日,美國眾議員萊恩(Paul Ryan)一成為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他的《維基百科》 (Wikipedia,WP)頁面立即遍地烽火,特別是高中時代「馬屁精」和「舞會國王」的封號,2派人馬刪了又增、增了又刪,讓人眼花撩亂。

這印證了2個月前《公共科學圖書館》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PLoS)所發表匈牙利學者論文的觀點:維基百科雖然是知性協作的領域,卻也是交戰區。

「馬屁精」的英文是「brown nose」,指跟屁而鼻子沾到棕色糞便。萊恩就讀高中時,曾被同學選為「最大馬屁精」(biggest brown noser)。他的「人事案」一由總統候選人羅姆尼(Mitt Romney)宣布,WP頁面馬上出現這段不光采往事的敘述,隨即被刪,刪了又被恢復。

有關這方面刪刪減減的紀錄,可以在萊恩的WP頁面左上方點選「Talk」(討論),以及右上方的「View history」(檢視歷史),進入相關頁面查看。立場明顯對立的編輯,在萊恩的「早期生活」大戰:刪了「最大馬屁精」馬上被恢復,理由是「相關」;下一個刪它的聲稱,它在主題中是不必要的,而且並非尋常。

至於「舞會國王」,英文「prom king」,是相對於「舞會皇后」(prom queen)而言的;他們是學校舞會最亮眼的男伴和女伴,評價以正向居多,但也有人會把「prom king」廣義解釋成舞棍。這也是它成為萊恩的WP頁面第2戰場的原因。

當然,其它和萊恩有關的政治性文字,都會引來支持與反對者「字斟句酌」,戰爭規模從「大刀闊斧」到「小處琢磨」,雙方總是互不相讓,戰況甚至比真實選戰還激烈。

匈牙利布達佩斯技術與經濟大學的幾名學者,6月在《PLoS One》發表名為「維基百科的衝突動態」(Dynamics of Conflicts in Wikipedia)的論文中表示,WP受爭議條目的編輯具有突發性,也就是說,大量編輯往往集中在一段時間。

以統計和分析為主調的論文中,學者們提到:編輯戰就像發生了一場洪水,洪水過後面目全非;編輯戰經常發生在少數具有強烈觀點的個人之間,他們會互相清除對方的工作;新的事件會引發新一輪的交戰,例如麥克.傑克遜(Michael Jackson)無罪釋放和去世。

在美國大選的實例中,經驗顯示,在總統或副總統候選人定案的前幾天,幾個可能人選WP頁面的編輯活動就會變得頻繁;定案之後的幾小時到幾天,更是戰火最猛烈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