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環保團體及聲援人士在去(100)年4月間成功擋住了國光石化的興建,然而卻傳出國光石化將轉進馬來西亞柔佛州邊佳蘭(Pengerang)開發,因此當地團體於今年七月底邀請台灣環保團體的六位朋友至大馬進行交流,分享抗爭經驗。白海豚保育志工陳秉亨說,馬來西亞的社會狀況宛如台灣解嚴前後,因此民間團體非常有行動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機會和志同道合的國際友人交流,一起分享抗爭經驗。

今(7)日中午的「開放編輯室」節目邀請受邀至馬來西亞分享反國光經驗的陳秉亨、媽祖魚保育聯盟執行秘書甘宸宜上節目,分享他們前往馬來西亞邊佳蘭當地的經驗,從他們角度分析邊佳蘭與與台灣彰化大城的一些異同之處,也分享了他們在當地的所見所聞。

甘宸宜表示,轉進馬來西亞的國光石化開發案其實是位在一個規模更大的開發案之下,國光石化只是開發單位之一 ,整個面積也比原本台灣預定開發地還要大很多。她說,在地理位置上邊佳蘭跟彰化很類似,都是濱海地區,且都以漁業維生。同樣地,邊佳蘭也離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有三四百公里的距離,與彰化一樣,相對於整個國家來說都屬較偏遠地位。

陳秉亨指出,馬來西亞在社會、族群、媒體、政治上面臨跟台灣很不一樣狀況,媒體呈半封閉狀態,立場非常親官方,獨立媒體也只有兩家-《當今大馬》與《獨立新聞在線》。因此當地議題在媒體上要如何突破就是一個困境。此外,台灣人可以很自由的表達反對意見,可是邊佳蘭當地警察可能會給他們一些無形的壓力,比如說在台灣環團人士演講時來「旁聽」、錄影等,讓當地民眾感到壓力。

甘宸宜指出,當地族群組成雖然以馬來人為大宗,但是敢發聲、站出來反對的卻多是華人。族群生活習性的差異,也構成了當地反對運動發展的一個先天限制。

而在7月25日晚間發生馬國警方將6名台灣環團代表帶回警局盤問的事件 ,陳秉亨及甘宸宜卻笑稱,其實從社會運動的策略層面來講,這樣更有助於當地反對運動的發展。在事發隔天,他們舉辦的演講來了更多的當地民眾參與,顯然警方無意間提高了國光石化開發案的能見度,也吸引了更多當地民眾的關注。

陳秉亨和甘宸宜認為,作為一個同樣偏遠的城市,邊佳蘭與台灣彰化卻仍然有許多政治、經濟、社會結構上的差異,面對經驗老到的台灣環團經驗分享,究竟馬來西亞的國光石化案最後走向如何,有待當地環團人士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