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12)日是國際護士節,但最近醫護工作權、血汗醫院等問題陸續浮上檯面,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研究發展組研究員邱宜君認為,在缺乏官方合理改革的情況下,醫院管理心態也是另一個重要關鍵,因為醫院一方面剝削前線醫護人員勞動,另一手則巧立各種服務名目以獲利,卻變相加重醫護人員的負擔。

今天的「開放編輯室」邀請醫改會研究發展組研究員邱宜君訪談,了解現今醫護工作權現況,並尋求改進的可能性。

首先是醫護人員勞動權益與血汗醫院議題。邱宜君指出,許多醫院只有在面臨評鑑時,才會補齊護理人力,評鑑後則遇缺不補,甚至還有醫院以具護理資格的行政人員充數。另外,台灣以人床比計算的方式,忽略護理人員輪3班制的需求,讓人力被稀釋;而主管機關自認改為1比3的人床比就算有進步,其實只是杯水車薪。

另外,納入勞基法保障的護士不管是加班或on call,都有法定的薪水計算制度,但醫院以每日平均薪水除以8小時工作時數,做為加班費計算標準,等同強迫護理人員賤賣自己的勞動力。而醫師在實習期間,還受到勞基法保障,但取得執照後,便就此失去勞基法的保護,但在其業務上並沒有太大差異。

至於尋求納入勞基法保障的醫師,有許多都願意適用勞基法84-1條,願意將工時脫鉤,自行與雇主約定,以換取如職災、加班,女性就業等法定保障,但主管單位無視於84-1條,以勞基法工時缺乏彈性為由,得到若勞基法納入醫師,醫療資源便會更加短缺的結論,恐嚇大眾。邱宜君指出,醫師的工作確實有連續性,但也需要工時的限度,以維護病人的醫療品質。

衛生署開放國際醫療美容健檢也影響醫療資源分配,邱宜君說,雖然衛生署特別列出能與旅行團合作進行國際醫美健檢的39家醫院,但若算入先前自由行來台的中國旅客,其人次與業務量早已遠遠超過。這些旅客不只進行醫美健檢、重症醫療等,還有與民眾醫療重疊的部分。

她反駁衛生署聲明中國醫美團人力會有所切割、來台人次很少、不會影響台灣民眾看病權益的說法。邱宜君以衛生署公告的台大醫院國際醫療網頁為本,在醫療團隊納入全台大醫院醫師,就等於是全院資源都提供使用。「台大醫院看病的台灣人比較好等到健保床位嗎?醫院人力有比較充足嗎?」邱宜君說,她看到這些外人由其他管道插隊、侵蝕健保資源,卻看不到衛生署所說的「有所分割」。

邱宜君說,在改革醫療問題的過程中,許多年輕的醫學生為了讓醫師能納入勞基法而努力,就是為了將來能安心當個好醫生,在艱困的外科等4大科別中,實現自己濟世救人的理想。她強調,改革的過程牽涉政策層次與醫院管理思維,醫院現在的經營管理者已經不再是醫師,而是商人,若醫院管理心態沒有改變,雖然小幅加薪卻也同時加重更多醫護的工作量,並無助於醫療體系結構性的問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