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爆發第4例狂牛症,除了引起各國關注外,美國國內也出現許多檢討聲浪。雖然美國政府這次幸運地發現狂牛症案例的存在,但許多專家認為美國更應該重新審視全方面的監控系統。根據路透社的報導,2013年美國牛隻健康計畫的預算被大砍,比起前兩年少了20%。美國科學與公共利益中心的克萊因(Sarah Klein)就嚴正指出,美國的動物鑑別系統十分落後,「屬於第三世界的設備」。

近日美國加州中部的乳牛被發現感染了狂牛症,再度引發食品安全話題。今年美國已出現多起食品危機,包括合法銷售經過氨消毒的粉紅肉渣、來自巴西受到殺菌劑汙染的柳橙汁,以及持續受到討論的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汙染。

由於美國政府強調此次的狂牛症案例為百萬分之一的基因突變所造成的「非典型狂牛症」,不會對食物造成影響,包括加拿大及日本兩大美牛進口國,及韓國、菲律賓、越南、台灣等,皆聲明將維持美牛交易,但政府緊縮的預算,讓各界開始呼籲美國應進行更嚴謹的食品安全監測。

美國一向只檢驗一小部份的動物,被發現第4起狂牛症的加州調度站也不例外。加州的官員坦承,此地區有數百家酪農,這隻染病的乳牛沒有站不穩、身體不能協調、行為劇烈改變或產乳量變少的症狀。貝克商品公司(Baker Commodities )執行副總拉奇(Dennis Luckey )說:「我們都是隨機挑選多個樣本,牠只是剛好成為我們隨機採樣的對象。牠沒有罹病的病徵。」

對於此次的案例,美國國會撥款委員會的眾議員Rosa DeLauro表示,美國應該更全面地檢討動物鑑別系統的必要性。她說:「我們很『幸運』這次能發現這則病例」。

不過,美國農業部官員認為這次的案例和運氣無關。官員指出,雖然農業部每年僅在3千4百萬頭的牛隻中檢測約4萬頭,但他們強調,還是可以測出狂牛症。美國農業部首席獸醫官柯立福(John Clifford)也認為該國的狂牛症檢測標準,比起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高出了10倍。

目前美國的保障措施在於,禁止在牛飼料中添加牛蛋白質,以避免動物之間的傳染,並且排除可能帶有高濃度疾病的部位至糧食供應鏈,包括牛腦、脊髓、神經等。過去十年內,政府有意願實施更徹底的監測措施,但由於成本過高,過程也太複雜而取消。加上美國的財政赤字高,美國農業部的牛隻健康計畫預算自2011年的1.12億美元下降至2012年的9900萬美元,明年更將減至9千萬美元。

此次的狂牛症案例,讓相關單位極力爭取更多的預算,發展牲畜追蹤計畫。美國農業部承諾,今年年底將會發布一個新的「動物疾病可追溯性系統」,預計向國會要求14億元的預算。

美國科學與公共利益中心的克萊因(Sarah Klein)也表示,如果美國有狂牛症問題,就必須儘快找到隱藏的案例。她認為,美國的動物鑑別系統完全屬於「第三世界」。

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的韓森(Michael Hansen)說,日本對每頭超過20個月齡的牛隻進行檢測,歐盟則是30個月齡;美國應該採取更嚴厲的措施,監測出產牛隻的1%,或所有超過一定月齡的牛。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