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高雄治水論壇」為高雄市治水防洪提供新思維,市長陳菊表示,未來將挑選適當的公園、學校等地,嘗試設置「防洪緩衝區」,增加都市的滯洪量。

為期兩天的「大高雄治水論壇」今(26)日落幕,來自荷、韓、日、美、澳各國及國內專家學者都肯定高雄的治水、環境保護等政策「方向正確」外,也提出水資源回收再利用、尋求多元水源以及都市設置防洪緩衝區的概念。

陳菊表示,專家提出的「防洪緩衝區」概念相當好,但現今都市寸土寸金,要尋覓土地興建滯洪池越來越困難,市府願意選擇適當的公園、學校進行嘗試實驗。

她說,未來無論是公園、綠地興闢或學校新建物的興建,都必須納入蓄水防洪功能,並鼓勵民間興建耐洪性建築物,規劃設置減災設施,以增加儲水、降低淹水損失。

陳菊說,面對極端型氣候帶來的災害威脅,市府持續不斷進行包括河道清疏、築堤修堤與開闢分洪道等治水防洪工程,並積極整合河川,以因應隨時可能降臨的大豪雨。

她以典寶溪上游與寶業里興建三座滯洪池為例,指提供大高雄超過150萬噸的滯洪量,因此改善了典寶溪流域與澄清湖周邊的淹水情形。

這項以「總合治水」概念為主軸的研討中,高雄市從中汲取各國專家學者共同分享的治水經驗與最新資訊,將研擬制訂高雄市綜合治水綱要,以面對極端氣候的嚴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