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馬英九提出「一國兩區」說法,前總統李登輝今(18)日在屏東東港與媒體茶敘時批評說,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只是為兩岸「人民交流」所產生的相關法律問題,建立「得以法律為特別之規定」的法源基礎,是對國內法的立法授權,並不是對兩岸關係的政治定位。歷史走到現在,還提「一國兩區」是民主的反動,威權復辟的象徵。他還強調,是他當總統後才開始有大陸政策的。

對於媒體詢問對於馬英九主張台灣與大陸是「一國兩區」說法,李登輝顯然有備而來,拿出一份資料,還問記者說,要講很久,願意聽嗎?而媒體回說,「總統你慢慢講」後,李登輝台灣歷史一講就30多分鐘。

他強調,領導者要瞭解自己國家的歷史,台灣的歷史從1895年清朝馬關條約割讓給日本,到1945年日本戰敗,盟軍麥克阿瑟要求日本佔領的亞洲各地,分別由英軍、中國戰區司令蔣介石、美軍等接管。台灣其實是由蔣介石進行軍事佔領的,隨後的舊金山合約也沒有交代台灣的主權要交給誰。

李登輝強調,一直到他接任總統前,「中華民國政策並不存在大陸政策,政府體制內並沒有設立明確管理機構」。在蔣介石時代是反攻大陸、漢賊不兩立;在蔣經國時期是「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

他說,蔣經國晚年雖然開始解除戒嚴、民主改革,但仍然是在動員戡亂時期。當時很多老兵上街頭呼籲開放探親,這個政策由他負責研擬,並於1987年11月2日開放探親後不久,蔣經國就於1988年1月13日過世。

隨後,兩岸交流越來越密切,他務實地調整「一中政策」,但是當時還是在動員戡亂時期,基於國際政治的現實,對於蔣介石的漢賊不兩立與蔣經國的三不政策必須處理。

因此,李登輝指出,1989年他派財政部長郭婉容去北京參加亞洲銀行年會,這就是調整大陸政策的開始。也於1991年1月28日成立陸委會,成為統籌處理大陸專責機關。由於還處於動戡時期,內戰還沒結束,不能官方與官方接觸,所以才成立民間性質的海基會,成為兩岸非政治事務的協商單位。

對於憲法增修條文第11條規定,李登輝強調,這是為了兩岸人民的交流所建立的法律基礎,是台灣國內法立法的授權,不是兩岸的政治定位。

在終止動戡時期的國際記者會上,他說,是將中共控制的大陸視為「政治實體」,明確說明兩岸是政治實體,不是區與區的關係。「領導者不能便宜行事,黑白講」,「台灣中國是兩個地區,哪有這種事情?」。

對於1992香港會談,李登輝也說,雙方沒有共識,後來有人說92共識,這跟本就是黑白講。雖然兩岸對「一中」沒有共識,對方說「一個中國」,但台灣沒有說「一個中國」,可是並沒有影響雙方的會談,以及1993年在新加坡舉行的辜汪會談。

對於1999年李登輝提出「特殊國與國關係」,他說,台灣與中國關係是一種國與國的關係,「勉強來講,是特殊國與國的關係」,現在還講「一國兩區」,是民主的反動,威權復辟的象徵。

李登輝批評說,歷史已經走到這裡來,卻有人還一直想要改,提出92共識,後來馬英九改說92共識就是「一中各表」,他「怎麼不去跟胡錦濤講一中各表,你同不同意?」

對於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向胡錦濤提「一國兩區」,李登輝也批評說,做到總統府秘書長,都忘掉這些歷史,但最可悲的是馬總統不敢負責任,事情發生後就把責任推給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