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紐約時報連續報導蘋果公司將iPhone、iPad外包到中國,並透過剝削中國勞動條件下創造利潤。紐時的系列調查報導在美國引起廣泛討論。不過,紐時的專欄作家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28日卻發表「是在全球製造的」(Made in the World)一文,跟老東家唱反調說,「外包」的一詞在全球生產鍊下已經消失了。只要美國能維持其創新優勢、保護智慧財產權等等,那就沒有人可以動得了美國的。

曾擔任紐約時報駐中東主任、並拿過普立茲獎的佛里曼,這些年來極力倡導全球化政策。但他的猶太裔背景及強烈敵視阿拉伯國家立場,批評這些國家沒有民主、人權,但卻忽視中國人權、勞工權益的雙重標準態度,也備受爭議。

佛里曼文中引用紐時日前報導歐巴馬問賈柏斯蘋果在海外的工作是否可能回來一文說,這是美國政客與美國執行長們以不同角度看待事情。政客以地理範圍將全世界看成分屬不同板塊的選民,並希望他們地理內的選民可以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但很多大公司的執行長卻把全球視作同一個地區,並透過全球生產鍊(通常是那些沒有工會保護的區域)製造並賣到各地。

他說,「這些日子以來,執行長們很少講到『外包』,他們的世界已被整合到沒有所謂的『外』或『裡』等字眼」。香港利豐有限公司主席馮國經去年曾告訴他,過去他的公司營運準則是「亞洲製造,銷售歐美」;但現在是「各地製造,各地銷售」,「出口」這個字眼已經真正不見了。

應用材料公司執行長Mike Splinter也告訴他,「外包」是10年前的用詞。但他們現在已經不用這個字眼了。「嗨,在我的公司研發部門裡,一半的博士住在新加坡、台灣與中國。他們的家鄉就在那裡,可以直接在那裡替我的公司工作,這就是下個演化」。

佛里曼說,如果想像力的天賦是比較利益裡最重的部分,那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比美國更歡迎這個能力。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比美國更重視智慧財產權保護與給予創新、投資客保護。只有,而且只有美國能確定他們的策略是卻強化、擴充其自然優勢:更多的移民、更多的博士後教育、更好的基礎建設、政府研究與獎勵以及真正處理這長期債務問題,那就沒有人可以動得了美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