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切地球環境保護議題的國際組織「綠色和平」,在海洋保育上,派出船隻「希望號」航行太平洋,進行實際保育工作。來自政大的學生藍之青參與了今年的「守護太平洋之旅」計畫,在海上的2個月,雖然沒有親眼看見令人難過的非法捕撈,但同時也看到太平洋的美麗。她說,回來之後,要以親身經驗讓更多人知道海洋保育的重要。

今(1)日新頭殼的《開放編輯室》節目,邀請政治大學外交系學生藍之青來到節目,分享她在希望號上2個月來參與海洋保育的經驗,以及在航行中登上我國漁船的所見所聞。

藍之青說,自今年7月加入綠色和平組織及參與志工培訓,得知有參與「守護太平洋之旅」的機會,便興奮地踏入這場旅程。會對這樣的活動產生興趣,來自於大二升大三暑假參加了外交部的計畫,讓她有機會到南太平洋以及加勒比海的邦交國作青年外交,那時便深受太平洋島國及海洋的美麗風光吸引,一直期待能更進一步了解。藍之青說,「再也沒有什麼比這機會更能了解太平洋以及太平洋島國。」

藍之青參與的「守護太平洋之旅」在太平洋上進行了2個月,肩負重任的工作團隊,期望透過和第一線漁業捕撈人員的接觸,親眼紀錄漁獲越來越少的危機,以及見證這些破壞性漁法帶來的後果。最終目的,是希望能關閉中西太平洋的帶狀公海,讓這片海域成為保育區,以及讓破壞性漁法停止使用。

希望號共有30多名來自世界各國的參與者,藍之青負責國、台、英語的翻譯工作,在遇到台灣漁船時與對方進行溝通。藍之青說,他們一旦發現漁船,會先以無線電和對方船長溝通表達來意,詢問是否能上船進行訪問和紀錄,若對方同意,他們便會搭乘小艇到對方船上。

這次登上希望號,藍之青共遇到4艘台灣漁船。她說,遇到的台灣漁船船長都很友善,可能是因為討海生涯難得遇見同鄉,對於調查都很願意配合。希望號團隊向船長詢問漁獲、漁量、附近海域情況等海洋資訊,以及觀察捕撈情形作成紀錄。他們也發現漁船會有「混獲」的情況,除了目標魚種之外,一併抓捕其他的魚。

藍之青說,台灣在中西太平洋上擁有規模最大的遠洋船隊,專門捕鮪魚,共達1千9百多艘,因此他們在太平洋上航行,很容易遇到台灣漁船。外表斑駁、船上生活辛苦,是她首次見到台灣延繩釣漁船的印象;而刻苦的生活條件、越來越稀少的漁獲資源,加上必須遵守捕撈政策規定,讓親身與船員接觸的她,感受到這產業生存的無奈。

藍之青帶來許多參與希望號保育工作時紀錄下來的照片。其中有一隻被漁線纏住的旗魚,在他們的營救下順利重回大海。她說,從事保育工作,除了看到許多令人難過的畫面,也見證了太平洋美好的一面。例如能看到難得一見的鯨魚、遷徙中的大批海豚、以及海底美麗的珊瑚礁等,有次假日下海游泳還遇到海龜,讓她難忘。

藍之青說,我們的生活看似離海洋保育議題很遙遠,但其實與我們息息相關。她回來之後最想做的,就是要讓更多人知道海洋保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