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時報線上》(Asia Times online)專欄作家Peter Lee今天指出,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最近在《外交政策》雜誌(Foreign Policy)上發表的「美國的太平洋世紀」所要傳遞的真實訊息是,歐巴馬政府上台初期一些人所鼓吹的美中兩國成為「G2」,讓中國在全球重大事務上成為美國可以信任的伙伴等期待,已經宣告壽終正寢,被埋葬在美國外交的墳場中。

專門針對東南亞事務與美國對本地區外交政策撰寫專欄文章的Peter Lee指出,與中國對抗看起來才是美國在亞洲外交的「存在理由」(the raison d'etre)。

Peter Lee說,希拉蕊的文章主題是中東到東亞的「戰略樞紐」。換言之,當美國從伊拉克和阿富汗脫身後,將會集中精神來面對東亞。而亞洲的局面,對美國是有利的。中國既大,又來勢洶洶,使得許多較小的國家有興趣看到美國與之抗衡。

在實務面上,希拉蕊所說的「太平洋世紀」與過去60年來的局面沒有兩樣,美國維持在亞洲第一線的軍力布置,並與友邦結盟抑制中國。

小布希時代對中東用兵,對亞洲的興趣不大。現在,希拉蕊宣稱,美國要「重返亞洲」,意味著在中國內部和周邊都將出現動盪的風險和不穩定的局面。

當印度、越南、韓國、菲律賓和日本都被整編到與中國對抗的同盟,而背後有美國支持時,這個局面對中國而言更加危險。

Peter Lee說,美國在亞洲的領導地位,是建立在本區域國家的不安全感上。其實當日本逐漸朝修改和平憲法(以便重新武裝)邁進,而韓國、越南、菲律賓等國的經濟力量成長,支撐起越來越高的國防預算後,美國作為區域軍備競賽防制者的角色就越來越不可靠。然而拜金正日、南海糾紛和中國對南海的主張與動作所製造出來的不安全感所賜,美國受到許多亞洲國家的歡迎。

Peter Lee指出,掌握亞洲的成長與動態對美國的經濟和戰略利益至關重大。經濟成長越來越倚賴外交關係,外交關係的突破也越來越倚賴經濟上的聯繫。美國為了要追求自己的經濟繁榮,會越發集中心力處理亞太貿易,並促進本地區的市場開放。從這個角度來算計,美國要在亞洲扮演關鍵性角色,目的不只是要保護她的盟國免受金正日的飛彈威脅或中國的軍事與經濟壓力而已,更重要的是參與並分享亞洲經濟的成長。山姆大叔在亞洲維持軍力,與各國結盟並運用各種政治與經濟的壓力,是要保障自己能夠從亞洲分得一杯羹。

Peter Lee認為,若非亞洲國家感受到中國威脅,美國要領導亞洲以分享經濟大餅的正當性其實不太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