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掀起的新聞置入性行銷(俗稱業配)爭議,資深媒體人劉蕙苓最近就出版新書《新聞,多少錢?!》,揭露30位記者的「業配人生」,並在今(14)日上午召開新書發表會,希望拋磚引玉,讓更多人關心新聞媒體遭置入行銷的問題。

前中視主播、現任台北藝術大學助理教授劉蕙苓表示,自己在擔任中視新聞部企劃主管時,經歷不少置入性行銷的案例,甚至有同事受不了而離職,讓她重新思考新聞置入的問題,最後,她自己也選擇離開中視重返校園,《新聞,多少錢?!》就是以她的博士論文改寫而成,其中訪問了將近30位的新聞工作者,聽到不少光怪陸離的「業配人生」故事。

劉蕙苓指出,有記者到了現場發現只有3個皮箱,而這就要做成一則新聞;有記者遇到公家機關買新聞置入,只為了宣傳他們親切的態度;還有靈骨塔業者也主動詢問記者,能否購買業配;連沒什麼資源的公益團體也問記者,想上新聞要付多少錢?這些故事突顯新聞業配的普遍化,也讓記者的專業價值一再被貶低。

劉蕙苓發現,各家媒體在多年置入性行銷普遍化的情況下,已經形成一種處理業配的常規,一旦變成常規,一切都變得非常自然,而不需質疑與反抗。她擔心,老一輩的新聞工作者在面對業配,還是會有不好的感受,但年輕的新進記者可能完全不會覺得這是個問題,「反正只要把長官交代的寫成新聞就好」,這代表新聞從業人員面臨世代沉淪的危機。

前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主委、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彭芸,今天也出席這場發表會,力挺自己的學生劉蕙苓。她表示,數位匯流將是台灣傳播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然而在談數位匯流前,得先解決置入性行銷嚴重的問題。

彭芸指出,現正在立院審查的《衛星廣播電視法》修正草案,雖然對置入性行銷做了明確的定義及規範,但由於業者強烈反彈,加上立法院本會期將提前休會,所以,在今年的立院會期通過並不樂觀。她也以自己在NCC服務的經驗表示,NCC人力有限,無法大規模監管,所以業者往往遊走在法律邊緣,被抓到罰錢就自認倒楣,不希望現行法規上有任何變化。

出版這本書的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政治大學退休教授陳世敏則笑稱:「有一次我去麵攤吃麵,一旁的客人就指著電視對我說:『你不是新聞系老師嗎?怎麼教出這種學生?』」由於台灣新聞產業與社會期待差距過大,所以他都不敢在名片上印頭銜。

陳世敏強調,置入性行銷並非完全不可以有,畢竟,置入隨著新聞傳播的發展早已存在多年,只是需要一個規範與分寸。他認為,關於哪種置入可以容許、哪種不行,社會需要更多的討論,而卓新獎基金會協助出版的《新聞,多少錢?!》這本書,就是一個很好的敲門磚,促進大家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