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談2028,或許為時尚早,但端看周末國民黨主席選舉首場辯論會的各家陳述,又覺得這問題若未能在時間尚且充分的當下點出來,就怕屆時又註定要大烙賽了。扼要彙整三位候選人對於「藍白合」的看法:
張亞中:「自立自強派」,認為國民黨當然不排除與任何政黨合作,但首要前提是,國民黨自己必須先增強一己實力,倘若老是依靠他黨才能贏,絕非長久之計,也不該是國民黨主席應有的態度。
羅智強:「河蟹派」,採模糊策略,未言明藍白該如何互動,只提出概括性「制度」與「信任」兩元素,彷若只要兩黨存在著信任基礎,一切便可迎刃而解。(奈何,依循往例,藍白最缺乏的,其實就是互信啊!)
鄭麗文:「民調派」,也事先提出以互信基礎為前提,而後透過雙方專業的資深團隊,商議出選賢與能的遊戲規則,最終讓兩黨各該合適人選,以民調的方式來產出人選,落敗方將全力支持出線者。
分析三位候選人的立場,張亞中就不用談了,擺明了就是冀望自家候選人能夠一枝獨秀,優秀到為了下架民進黨的共同目標,小草們也會願意起義來歸。對其而言,「藍白合」宛若水到渠成般的必然,認為只要主幹道寬廣,還怕涓涓細流的溪水不來匯合麼?
但這種不付諸正式談判的模式,其實走的是著險棋,只要自家候選人不夠強,抑或是民眾黨推出讓小草們堅定支持到底的人選,致使選票棄保不了,最終又會以分裂敗坐收。真的別太有自信,現下看來,盧、韓頗強勢,賴弱爆,但2024年的侯,氣勢根本不下於當前的盧,最後還不是慘遭滑鐵盧。
所以說,沒有堅實的合作基礎,單單想靠政治明星的光環打贏勝仗,至少在社群時代,難啊!隨便仿效萊爾校長的套路,推出個「盧媽媽」、「盧秘書」系列作,大概就垮了。
至於羅與鄭,兩人態度大致相仿,對「藍白合」都是抱持樂觀其成的態度,也盡皆認為以民調的方式來解決人選的競合,是恰當合宜的辦法。當然,這法子乍聽起來很符合民主程序,但卻未必反映選戰的真實。
回顧2024年的總統選戰,當初藍白合不了,歸根究柢,就是陷落到所謂「讓3%」、「讓6%」的爭議。國民黨認為自己坐擁十六地方縣市執政的優勢,在組織動員的優勢遠勝於民眾黨,因而在比拚民調時,必須將此因素納入其中併同考量,才會產出這種「讓幾趴」的折衷方式。
端看選舉結果,侯友宜得票率33.5%,柯文哲26.5%,兩人相差7%,是不是趨近於當初所爭執的6%呢?由此看來,您能否認組織動員力的存在麼?
所以說,用民調來決定藍白共同的人選,或許是正確的大方向,但具體遊戲規則如何確立,便考驗著雙方領導人的智慧。倘若未能將地方執政優勢納入考量,沒有切實反映地方組織動員能力,則即便用公正客觀的全民調產出人選,恐怕在接續的選戰,也是處處窒礙難行。
畢竟,所謂的「組織動員能力」,是一門需要付諸長期人際交陪的學問。大家不是常常在選舉期間聽到「拔樁」二字麼?基本上樁腳及底下的支持者名冊,都是政治工作者賴以生存的「商業機密」,根本不可能輕易坦白無私的相告予陌生人。
換言之,假若民調結果,由藍白共推民眾黨人選角逐2028,則各地方競選總部勢必會安排由白營幹部前往主導,但這群人對藍營地方派系來說,根本就是空降的陌生人,毫無互信基礎的前提下,憑甚麼要他們交出組織動員的資料,如此又怎麼可能合作無間呢?
基此,不諱言的說,考量到現實政治生態的運作,2028藍白合若想成功,則「藍正白副」應是無法更易的定則。但小草們可別激動,直覺得這樣豈不虧大,那倒也未必。
合作,必須要擴大範疇來綜盤考量,眼光千萬不要只是狹隘到總統的正副配搭,而是該擴及到整個政府的組成,從行政院部會首長,到國營事業的董座等職位,都可以作為兩黨政治談判的籌碼。一如國外在野陣營經常有的「影子內閣」,把整個政府重要人士該由誰來擔任的資訊,在選前就以公開透明的方式,呈現在國人面前,一方面是確保選後的履行約定,另方面則是藉由提出優質人選,來爭取選民的青睞,這或許才是藍白合期欲成功的唯一渠道。
人才,需要資源來養成,政治人才尤其如此,端看綠營急著提拔年輕人的樣子,許多要職都升上青壯世代的人選,為的,就是培育黨內的接棒菁英。換言之,沒能拿到國家執政權,這樣的育成理想,就永遠無法實現。試問藍白的這些年輕菁英們,還經得起多少年的蹉跎呢?
呼籲藍白檯面上的大人們,合作吧!非為自己的位子,也不該設想成復仇之戰,而是為了廣大的年輕世代,闢建一條通往成功彼岸的康莊大道,才應該是作為黨主席的當然責任。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