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8風災即將屆滿2週年的前夕,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環境法委員會主委詹順貴律師今(6)日表示,台灣產業盲目的開發,導致土地開發地點的失序。高科技產業經常對於研發物質不了解,直接引用至科技生產,導致不良的環境汙染,造成目前生態及環境污染的日益嚴重。而涉及國土永續發展最重要的「國土計畫法」已拖延多年,如果再不以此約束已過度放任的開發。結果就是台灣變成「國在山河破」。

台灣智庫今天舉辦了「國土永續與環境正義」的座談會,由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主持,詹順貴擔任報告人,並由台南市副市長林欽榮、高雄市都發局長盧維屏及經建會副研究員胡以祥參與對話。

詹順貴表示,追究「國土計畫法」難產的原因,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深信經濟發展掛帥的迷思,使得相關政府官員,面對近年全球氣候劇變,竟不思以國土計劃引導,來約束已過度放任的開發。

而有關土地徵收引發的爭議,詹順貴直言,制度的超載是原因之一。他指出,目前有關非都市土地管制,非常模糊,以至於有許多可變更性,造成目前土地徵收上的許多爭議。他認為,政府要進行土地徵收,應先探討到底所謂必要的開發及徵收,是不是真正具有公共利益?詹順貴感嘆,台灣的自然資源缺乏,大家卻什麼都想要,這是不可能的!

胡以祥回應,對於環境及土地的發展,利害關係當事人與公權力部門必須要有平等對話的機會。他認為,生態的概念其實就是資本,應該是被期待未來能夠永續存用的,而不是為取得少數利益而去破壞它。

因此,他提出3個問題,請大家共同思考。首先,針對目前的核電廠,我們是否已有足夠的準備去應對可能產生的危險性?其次,台灣未來需要什麼產業?不然,如何能進一步訂定國土規劃?第三,以台灣目前的觀光經濟看來,似可做為未來的利基性產業。但如果看看台灣鯊魚宰殺的情形,又如何能夠發展觀光產業?

盧維屏則以自身在都市發展研究及實務經驗指出,目前都更以獎勵容積的方式去誘發投入,確實是造成不少土地濫用及超載負荷的情況。從法制面來看,法令並非完全欠缺,目前也有許多人在把關,但仍有許多漏洞。台灣目前已經產生「農工相剋」的情形,為發展工業強收土地的情況,儼然成為最大的藉口。許多的優良農地,均已待價而沽,因為周邊的工業污染已無法使其生存,這是優良農地漸漸消失的最顯著現象。

林欽榮回應,有關國土規劃與土地使用,制度很重要。要實現國土永續與環境正義,區域發展及規劃的有效運作,是其中重要的一環。他指出,雖然目前區域規劃中有「區域計畫法」,但事實上已經搖搖欲墜。而且,地方與中央在區域規劃上經常權責不分且不明,地方既無權也無能力處理,中央也置之不理。

因此,林欽榮認為,有關地方區域規畫的主導權,5都甚至6都(含桃園)的市政府,勢必會對中央形成挑戰。他舉例,光是水權,從中央到地方就涉及3個單位,但地方政府本身毫無主導權。因此,未來5都將勢必與中央掀起對抗。

陳博志總結表示,國土永續發展如果牽涉到正義問題是非常廣泛的。因為國土問題,有許多因素牽扯在一起。到底是中央還是地方問題,其實權責都不清楚;中央與地方都不清楚的問題,如何又去釐清政府與人民之間的問題。他建議,現在如果須再做改變,必須清楚攤開說明,否則利益的不清,僅會造成改革的困難。未來的執政者必須要努力的去釐清與面對。